国庆回老家,看到乡亲们正在用铲车往村外拖拽一个碾盘。一打听方知老碾房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拆了。据说村中过去的四处碾房只有村中央的那一处作为遗迹保留,其余三处全部拆除。

  看着被越拖越远的碾盘,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儿时的岁月。

  那是的碾房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一天从早到晚推碾的人不断,往往是一家正在推,排在后边的人家已守候在那里,推的和等的唠着嗑,说着家常理短,甚是热闹。

  故乡的四处碾房都是双配,一边是石碾,一边是石磨,中间靠墙的位置摆着一块大石板,那上边是放傢什的地方。碾房的外形与村民们居住的无异,墙是石头垒的,外边抹了一层掺了茅草节的黄泥,石板上方的墙上掏了一个方形的小洞,那是放煤油灯的地方。窗户是一个长形的方框,上边等距离地嵌着一些规格统一的木条,不贴窗纸。内墙上还能隐约看到过去用大白写的:“早上工、晚上工,月亮底下比英雄”字样,据说那是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年代留下的产物。

  石碾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碾盘、碾轱辘、碾框、碾杠和碾轴。碾盘和碾轱辘由青石铸成,上面刻有等距离的细纹,其他三部分由坚硬耐磨的枣木做成。碾轴竖插在碾盘中间的圆孔中,四周用木锨固定牢固,碾框与碾轱辘组合在一起,一头套在碾轴上,一头悬空在碾轱辘上。碾杠插在碾框上预留的圆孔中,推碾时扶住碾杠用力既可。

  推碾是个单调费力的苦差事,但在过去没有磨面机的年代,却又是家家都离不开的必修课。

  推碾有着特定的规则,通常要先占碾,也就是排队,轮到了才能推,这占碾有点类似于现在城里的挂号排队或幼儿园的报名排队,不同的是不用人排,只需将一个笤帚疙瘩依次放在碾房中间的石板上,当然每家都会定时派人去看一下上家推的进程,以免耽误。

  推碾的最佳组合是三人一组,两人负责推,一人负责将碾盘上被碾散的粮食打扫到碾轱辘中央位置,以便均匀碾碎,并视碾碎的程度过箩,然后将碎渣再次倒入碾盘中,直至彻底将粮食的精华彻底粹取出来。

  村里的人,平时是随吃随推,过年过节时会集中多推一些,由于推的多,推的时候会全家齐上阵,一推就是大半天。

  那时由于我和三姐年龄尚小,推碾时都是爹娘和哥哥们推,当然三姐也会领着我去“帮忙”,看着爹娘和哥哥们边推边聊的热闹劲,也许是为了证明存在感,三姐会奶声奶气地冷不丁说上一句:“里里外外扫扫”,我也会随声附和一句:“里里外外扫扫”,逗的爹娘和哥哥们直笑。

  老碾房被拆了,留下的是一段对历史的记忆,还有童年的快乐甜蜜,以及石碾推出的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浓浓故乡味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