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海平(笔名:八月桂花),是红军后代、军队干部子女、空军老兵,今年已经有47年党龄的退役军人了,我也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长期受到父亲母亲的精心呵护和党团组织的熏陶教育,我感到骄傲、幸福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今,我的家族的革命前辈们大都已经远去,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可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大爱大善的高尚品格,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用心血和文字留下的丰富精神文化遗产,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 为了传承父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着。


      一、家庭对我教育影响很多很深,老一辈那种坚定信念早已植根我的心中。

      革命前辈为什么当兵?他们就是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参军打仗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父亲在家乡安徽六安(现金寨县)当儿童团大队长,一次他在听领导讲《国际歌》,被深深打动和激励,1932年父亲毅然离开了在贫苦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和残废的弟弟、当童养媳的妹妹,自愿报名参加红军,“要为天下劳苦大众翻身过好日子而战”、“要为真理而斗争”,投身危险艰苦战争的洪流。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开始的时候,父亲才16岁,正害着伤寒病,他说 :“我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被一位大姐背着上了路。1538784143127808.jpeg

      父亲的名字原来叫徐厚添,是在延安时期,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王首道帮父亲改名为“徐兴华”,意为 “为中华兴盛而战”。我的姨外公靖任秋在战争年代奉党组织安排,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进行地下工作,提着脑袋干革命,面对威逼利诱他却始终坚定不移,一尘不染。在“文革”中,他和姨外婆彭文也曾受审多年,仍然是光明磊落,信念不改。我经常在想:他们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怎样死,要给后人留下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前辈、老一代军人就是我们最好的人生楷模,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父亲一生都没忘记自己是放牛娃出身的红军战士。革命胜利后,条件改善了,职务提高了,他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建国后军队评定领导干部级别和调动工作,父亲从来都是愉快服从组织决定。在评级方面,他曾一让再让。父亲生前的行政级别很高,为人却一向谦逊低调,不摆架子。他对子女们要求很严格,坚决反对我们与人攀比生活待遇和显摆父辈官衔。父亲生前多次对组织表态,也对子女说:“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长征路上了,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幸福了。要努力工作和学习,不要对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我们就是人民的勤务员,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劳动人民,你们不准在生活上搞特殊化!”父亲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对我的一生都是很大的鼓舞鞭策。让我时刻铭记:没有人民的养育,我们什么也不是!父辈们的光荣资历不能成为后代头上的光环,我们就是普通一兵,不要以“高干子女”自居。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做人民军队的好女儿,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决不能给红军、给我们党脸上抹黑。 1538784462157668.jpg

      1969年12月,我在沈阳光荣参军到了空军部队,成为家族第三代人民军队女兵。临走前,父亲亲手送给我一套袖珍版的《毛泽东选集》(我一直珍藏着),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在部队要 “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艰苦奋斗,学习雷锋”。我先后在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后勤部所属部队、医院,担任战士、电影放映员、班长、学员、护士、政治处干事,未满18周岁,我就光荣入党。我曾参加过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勤医疗保障工作。我牢记父亲的教导,在解放军这个革命大学校经受了长期严格、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也经过了团结、活泼的战友集体熏陶和一系列素质锻炼。为绿色军营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也铸就了灵魂中最珍贵的精神基础:军魂。1981年我转业到民航系统工作,三十七年来,我的军旅情结不仅没有淡化,反而越加浓厚。在民航系统长期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使我培养了应有的政治敏感、社会责任感和学习进取精神,同时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和网络知识,就是退休了,也没有停止学习。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网络上下,用纪实文学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我和众多三军老兵战友在军魂的感召、凝聚下,拧成一股绳,鼓实劲,做实事,发挥了我们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退役军人编辑出版两本老兵回忆录博文集:《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和 《绽放的军花》。

      1538728589333238.jpg前些年,网络上曾充斥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成了国际反华势力对我进行和平演变与价值观渗透的温床,见此我深感忧虑。这里就是阵地,这里也是战场!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要乘虚而入。2006年我在新浪博客以“八月桂花”开博,2007年注册了一个以宣传红色历史文化为主要方向的博客圈——“革命后代”博客圈。我作为圈主,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团队,把年龄相近,志同道合的全国各地一千多位三军老兵博友们聚集起来,以文会友,组织征文,弘扬正能量,促使大量饱含当代军人风采、生动感人的军旅回忆文章涌现出来。在众多博友支持配合和国家出版社的扶植下,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两本老兵回忆录,让四面八方的战友们用键盘敲出反映共和国军人时代风采的文字变成纸质公共文化成果,通过书籍传承正能量。

      第一本是《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此事最先动议的是一位原总参测绘兵上海战友“女兵肖梦”(网名),她在2011年建议我以“革命后代”博客圈名义组织编辑一本老兵博文集。我是个门外汉,从来没有过汇编多人文章的书,但觉得是个有意义的事情,就大胆承担了本书编辑委员会主任,特聘了主编、装甲兵退役军人、网名“大漠风沙”等十一位编委成员。我边学习边干,靠着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白手起家干起来了。一个网络虚拟平台通过国家一流出版社合作出版军旅回忆录集锦书,是个异想天开的新生事物。开始出版社怕担风险,内部争议很大。但鉴于市场上此类书还是空白,我们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领导拍板将《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出版列入2011年选题。

      整整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在网络上与众多战友博友隔屏相守,挑灯夜战。全书文章和图片涉及全国三十多个城市的一百多位作者,都是清一色的老兵或者军迷博友。他们曾经是坦克兵、导弹兵、炮兵、通讯兵、特种兵、卫生兵、文艺兵、测绘兵、航空兵、水手,男兵、女兵,他们中有参加建国以来各次局部战争的指战员——我们无法和大家见面,就利用博客、QQ、电子邮箱等方式开会、审稿,讨论,研究,把作者的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敲击键盘,精益求精,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阻力,精选出最好、最感人也是最接地气的军旅回忆博文故事和图片,以反映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和他们的可爱、可敬,表现纯净、高贵的军魂,并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我们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出书经历了“难产”过程,终于在2012年7月建军85周年前夕,由新浪网“革命后代“博客圈”名义编辑的《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正式出版发行。几年来,这本书在全国发行8000多本,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大老兵的心里更是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此前,都是军旅作家、记者写作和公开出版军旅文学著作,普通一兵参与军旅文学创作只是个梦,而现在大家这个梦圆了,也填补了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空白。自《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又连续编辑出版了多本老兵回忆录,社会效果很好,开创了军旅文化成果的先河。

      第二本书是《绽放的军花》。2013年6月,我受上海人民出版社之聘,与退役大校、原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罗际明共同担任该书主编。我仍然是利用网络优势和“革命后代”博客圈的骨干力量,积极配合罗际明,又一次开始了艰苦细致的征文和编辑工作。我们在涉及三十个城市的几百篇来稿中精心筛选,与七十多位(包括三位旅居海外的老兵)作者们在网上网下密切合作,逐篇修改润色文章,精益求精。为了让这本书真实集中地反映人民军队女兵的光荣历史和当代花木兰的酸甜苦辣,从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传奇,到新世纪女兵的奋斗,我们认真筛选入书文章和感人故事,确保出版质量。为此我和战友们再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2014年,在纪念建军87周年之际,《绽放的军花》一书面世正式出版发行。1538728614509625.jpg

     这两本老兵回忆录的出版,开创了两个“史上第一”:《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是第一本共和国老兵回忆录博文集(也是绝版了);《绽放的军花》则是第一部综合反映人民军队女兵奋斗历程的故事集,如今也早已售馨。

      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必须有“吃螃蟹”的精神。编辑出书的过程,无疑都是艰苦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和网络操作系统工程,对我也是严竣的人生挑战。编辑和组织联络工作全程在网络上操作,工作量和困难是巨大的、空前的。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写作造成的腰酸背痛、头昏眼花都已经不算困难。2012年编辑《那时……》一书时,我作为编委会主任和出版合同签约人、酬款人、主要组织者,没有经验,但必须考虑和解决很多网络上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挑灯夜战撰写和修改文章,责任、压力巨大。其过程中因身体透支患支气管炎,剧咳不止,而上海医院无床位,我暂时住不进去,我就边吃药边在电脑上操作修改文章、边组织召开网络QQ群编辑会议,还带病坚持到外地参加编辑工作会议。一段时间我因咳嗽夜不能寐。后终于累倒,得了肺炎,2012年5月在上海肺科医院住院治疗十多天。出院后我一天也没休息,又马上投入到书籍出版前的准备中。后来半年时间里我经常哮喘,说话困难。就在2017年我还两次复发肺炎住过院。扒几层皮,还要拼上半条老命。但就是这样,我从没打过退堂鼓。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传承军魂,为了心中的理想。

    1538728778333926.jpg  编辑出版第二本兵书——《绽放的军花》,我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完成的。

      上海红军后代梁凤凌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我们这些人,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改变信仰!”是的,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这些有热血、有魂魄的人坚持真理、传播军魂的决心,咱退役军人就是这个脾气,咱红军儿女、革命后代就是这个性格。

      百岁红军妈妈王定国为本书题写书名,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题字,贺龙女儿贺捷生作序。出版发行之时,军网和各大媒体都给以高度评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把它列入了2014年上海书展重点推介的图书。

      《绽放的军花》一书出版发行四年来,再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还被北京大学生读书联盟推荐为2018年度十本兵书之一。 

      1538728655585490.jpg《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一书出版后,我先后和战友们把书送到抚顺雷锋连、西沙永兴岛驻军部队,送到上海警备区少将政委和金寨县小南京小学的留守儿童手里......出版这本书,我不仅没赚大家一分钱,反而把“革命后代”博客圈包销的2000册书,全部分别寄赠给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作者和几百位博友朋友。后来出版社销售提成的版税,我也都一一分发、邮寄给作者们了。对于个人出资七万元无偿赞助我们出书的安徽金寨籍企业家董金合,我让全体作者感恩他的同时,自己用几年时间积蓄的退休工资,以“支援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的名义,在2016年将七万元全部返还了董金合先生。

      2015年,新浪网一夜之间关闭了所有的博客圈,“革命后代”圈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个时候微信群又代替了博客圈,这两本书的老兵作者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我对他们一直保持感恩的心,我们一起继续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博客圈作为虚拟的网络平台消失了,但是作为纸质的兵书《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和《绽放的军花》却将流传于世,发挥纪实文学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作用,这让我十分欣慰。更有意义的是,三军老兵们在网络文化战场重新集结在八一军旗下,厉兵秣马,发起冲锋,让传承红色历史和军魂的文字流传于社会,多么有意义、多么有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历史是永恒的。能够帮助这么多战友实现梦想,让社会了解军魂、增强国防意识,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肯定,我个人所有的劳累、委屈、挫折和付出,不都是值得的吗?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三、整理父母的革命历史资料并编辑成册,为传承红军精神奉献十六年心血之作。

      我的爸爸徐兴华(1918-1986), 原名徐厚添,1918年农历八月十七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起给地主放牛,是个苦孩子。1931年他参加儿童团,1932年参加红二十五军,1935年入党,亲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空军、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经半个世纪奋斗,从一个大别山的放牛娃、红小鬼成长为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高级领导干部。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枚共和国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生前曾两次参与中央军委组织编纂红二十五军战史的工作,身后留下大量革命回忆录珍贵手稿。1538728729658730.jpg

      捧着沉甸甸的父亲遗留文稿,想到1986年冬天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党为人民工作、亲自集结成书而抱憾难过、老泪纵横的情景,我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文字资料并非家族的私有财产,而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及红军、八路军发展的微观史迹,是不可复制的历史真实见证,是国家的珍贵记忆。在中华民族濒临危亡、血雨腥风的年代,母亲家族多人参加革命,满门忠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生我、养我、教我成人,我要把他们留下的无价之宝传承到社会上,让革命前辈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我发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于是从2002年开始,我开始在上海对父亲遗留文稿进行分类、整理和进一步挖掘、抢救。让我的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把姥爷十几万字的遗留文章全部打字为WORD文档,将历史照片扫描成数码文件。十六年来,我曾重走父亲的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数次到大别山、湖南、延安、石家庄等地实地采访调查,不断积累和完善父亲和母亲家族的相关资料。得知我要主编父亲百年诞辰纪念集,徐海东伯伯的儿女徐文伯、徐文蕙都给以极大的关心,80岁的文伯大哥在病榻上阅看我的书稿,78岁的文蕙大姐在电话里对我说 :“徐兴华叔叔和我爸爸、和吴焕先伯伯是生死战友。我们要团结起来,继承父辈的遗志,为传承红二十五军的历史而继续努力呀!”父亲家乡安徽金寨党史军史研究专家阎荣安老师看了我的征求意见书稿后,这样评价:“这不仅是一本纪念文集,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1538784807611868.jpg      就这样,我以一个女儿全部的爱和抱朴守拙、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家人和社会的帮助下,在 2018年8月整理编辑成家族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集《大别山的忠诚儿子》(内部资料,不对外公开发行),印制成册。

     两个多月来,本书已经得到不少党史军史专家和读者的极大好评,有几位战友还认真写了读书体会,在博客上发布。安徽省金寨县委县政府和党校等单位将此书作为对广大群众和学生进行大别山革命精神教育的读本。

      2016年4月,习近平主席视察金寨县革命老区时作出重要指示:说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习主席的话就是我们的战斗号角、行动指南。前辈是优秀的,我们也不能做等闲之辈,保护民族精神的DNA,用文字、用纪实文学把红色基因和军魂传给家族后人,也传给社会,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啊。

      以上就是我的经历和体会。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很不够。传承红色基因是一辈子的使命,感谢银河悦读中文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我愿与网站一起,尽绵薄之力继续做下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