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沉寂了数月,一是因为炎热,二是因为电影。这样说话,是因为这好几个月里,我在网上再也没有找到中意的电影。没有电影好看,生活就荒芜了一大块。

   野草在幽暗的秘境里疯长着,我的力气微弱,连扯掉一根草叶都觉得很难。突然就抵达了年轻时的母亲——她那么爱看电影,竟然屡有丢下我们同别人去看电影的事情发生。有时候,下午的暖阳穿过屋门西射进来,照着倚在屋柱上的她,她难得而悦然地,正和邻居谈论着电影中的情节。那时她忘了日子中所有的不如意,忘了我们一帮孩子的存在,忘了自己是个寡言的人。她永远不会知道,在她们的谈论中,我的耳朵生长出嫉妒的翅膀……

   母亲不把我带上看电影,这是我曾经恨过的一件大事。她怎么舍得这样做?

   母亲后来终于对电影不感兴趣了。她已经很多年不曾看过电影了,正如她很多年不看文学书(母亲曾经读过那么多小说)。母亲并不是在电影文学中老去的,让她老去的是一些电影和文学以外的事物。这一点让我很是警惕,无论如何,我希望开辟出另外一条路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抵达老境。虽然,我也可以花上功夫无师自通自酿出一壶纯正的干红,虽然我也深深迷醉于那漂亮的琥珀酒色,但是,我清醒地知道,这类“迷醉”不能让我的内心生长出力量来,我独异于别人的“强大”必须来自一些可以触动灵魂深处的事物。比如,看电影。多少年来,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正是我无数次盘恒于网络间,以极其苟刻的标准筛选电影的原因。与母亲不同的是,在生活中在身边,我找不到可以聊电影的人!我真是很希望,在现实中能遇上一个正宗的爱影者,彼此间能昏天黑地地谈一场又一场电影,谈那些真正触动灵魂的电影,谈电影是怎样地熨平了我们的心灵折皱。没有,没有这样的人,一些人很忙;一些人喜欢的是电影之外的事物;另一些人,爱的电影和我不一样!电影的芳香,再也不能如母亲彼时,铺天盖地地在大地上弥漫。电影在世人的生命中,再也不是乡间酒宴上的大碗水酒,也不是街巷间那淋漓的啤酒,而只是城市公寓间阳台上那一小杯月下独品的清冽透明的干红。

   这又如何呢,亏得有了那些伟大的酿酒师(电影导演),这才有了一些人别致的品酒人生。念及此,我向虚空中伸出了一双致谢的手,我握住的,却只有指间丝丝流过的风……

   阿娜伊丝.宁在电影《情迷六月花》结尾中说:“那天清晨我哭了,我哭是因为我爱这一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有一天也会让我回到他身边;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我更为了从今起我哭的机会会减少而哭;我哭因为我的痛苦消失了,而痛苦的不存在我居然如此不适应……”

   而痛苦的不存在我居然如此不适应!宁这句话写在1966年,彼时我正在向人世走来。我在2010年8月17日夜晚看到这句话,这时,宁已经不在人世33年。宁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这句话是怎样像洪水一样漫过岁月,残忍地将我没顶……

   我终于知道了,当年母亲所看中的,正是电影的这般魔力。

   (注:《情迷六月花》,一个骇俗的爱情故事。根据美国女作家阿娜伊丝·宁的自传小说《琼与亨利》改编。宁在爱着自己的银行家先生雨果的同时,爱上了作家亨利·米勒(《北回归线》作者)与他的妻子琼,她无助地沦陷于这三种爱中,任由人性中的爱欲无节制生长)

   一

   《二楼传来的歌声》,是一部瑞典电影。

   瑞典是一个富有的地方,富有到人从一出生就知道了自己的墓地,同样的情形,在我国义乌一带我有亲见。

   在我看来,一个太清楚的人生未必是好事,让人可以兴高彩烈活下去的最大理由,其实在于“未知”的诱惑。

   未知,是一个内涵丰富力量巨大的词汇,它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无所谓的。

   走过山高水长,我必须承认,“未知”,是一个我很看重并喜欢的少数私有词汇。它让我可以打起精神向光而活,因为,站在今天的我,总是对明天的可能性充满想象,一个空白的明天,总是比一个塞满内容的明天更有意思的。这是人生的留白点,这让实在的人生艺术化起来——我对一切留白的艺术都是喜欢的。

   不用担心挨饿,不用担心受冻,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所有人生的困难,这种生命的历程是否一定值得去经历?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在一栋大楼里转来转去,这种可以看见六十岁的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这是我选择离开的理由之一。不曾厌倦过人生的人,不会知道“厌倦”的可怕。有资料说,北欧是自杀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因为人们对一目了然的人生产生了厌倦。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瑞典电影有个显著不同于别国电影的特点,就是哲理性十足。一部电影里头,几乎每一个道具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这种电影喜欢的人不会太多,看着累嘛,许多人看着看着就打起瞌睡了。《二楼传来的歌声》,我看完了,坚持下来的确有些不容易。一部电影,承载的东西太多,尊严、宗教、爱与性、生与死……瑞典人,是一个爱思考的民族,因为不用奋斗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时间。怎样子打发,是个大问题。

   二

   《冬日里的女人》费了很大劲才看懂,开始以为是单纯的爱情片,后来发现是玄疑片,最后才明白是鬼片。

   电影借用了星相学作载体,试图说明凡人的命运总是被宏大的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有些故弄,像是少年的”为赋新诗强作愁”。我视界中最好的鬼片,当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岛惊魂》,别的,就皆在其下了。

   《十二怒汉》是俄罗斯的新电影。一个车臣小孩杀了养父,十二个陪审员需要做出最终判决。在十一票对一票的劣势之下,那个仁慈的陪审员最终用智慧一步步地改写了投票结果,最后,十二票通过“无罪”。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一、对前苏联的遗风有善意的讽刺,比如随大流举手,比如口必称“同志”,比如对事关别人生死的事件,在早初的各自心不在焉。片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无处不有。二、电影重点要思考并提出的问题是,“仁慈”是否可以凌驾于具有“永恒力量”的“法律”之上?

   一部非现实,一部太现实,十分打七分,但都离我心目中的好电影有距离。

   三

   《月亮河》是一部甘地时代的印度电影。讲述发生在美丽恒河边的“寡妇之家”里的故事。犹如中国古时的贞节观念,印度的寡妇不可以再婚。但比中国更加不幸的是,由于可娶幼女的婚俗,有些寡妇甚至只是几岁大的孩子;而且,成为寡妇后会被立即赶出家门,进入寡妇之家,靠施舍生活;由于必须剔光头发且穿着特别的衣服,总被旁人认为不祥之人而被嫌恶。按中国式的理解,大概是成为寡妇就被送入尼姑庵,一生过着清苦而无望的生活。

   故事里的小女孩,仅有几岁,有着无比美丽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在一个夜里被叫醒,被告知未曾谋面的年迈丈夫已死,自己已成为寡妇。还在一片睡梦的懵懂中,就被父亲削掉漂亮的卷发,强行送进了陌生的寡妇之家。完全不明就里的孩子哭着要回家,反抗无效后,就坚信疼爱自己的母亲一定会很快来接走自己。她对所有人说“我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完全不知道自己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渐渐地她放弃了离开的希望。也许是因为那个形容枯槁的奶奶,反复跟她念叨着自己七岁时婚礼的盛况,婚宴上那些诱人的食物,自己曾被称为“印度最美丽的新娘”……小女孩因此用被施舍的唯一的一点钱给老人买了她如同在遥远梦里一般的食物,老人无比满足,但终于还是遗憾地死去,甚至没有留下可以埋葬自己的钱物。那个婚礼,一定是她一生之中唯一鲜亮的记忆,而此后,只有绝望。

   小女孩在寡妇之家的朋友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姑娘是唯一蓄发的人,她如此美丽,以至小女孩第一眼见到她时,不禁以为是天使。而她的美丽和蓄发的特权却意味着可怕的代价——寡妇之家的“当家人”不时把她送到河对岸,献给一个婆罗门的贵族老爷,以换取维持寡妇之家生存所需的开支。姑娘与小女孩惺惺相惜、形影不离,偷养着一只小狗,玩着游戏,在死寂的生活里,寻找着小小的快乐。在那个阁楼上,是唯一出现欢快笑声和灿烂笑脸的临时天堂。

   姑娘和小女孩在外出时,邂逅了一个即将成为律师的英俊学生,两人一见钟情。学生是贵族,也是甘地的信徒,他反感那些残酷而不公的传统。他要娶她,惊世骇俗,却毅然决然。姑娘要出嫁的决心吓坏了大家,但她也义无反顾。两个人终于相见,眼见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带着她回去河对岸的家里,在河中央,姑娘看见那个幸福的彼岸却是自己常在晚上被送去的贵族老爷的家——那是他的父亲,他父亲认为,贵族拥有神赋的特权,可以拥有任何人,甚至视之为赐予福份。绝望的姑娘只好逼迫自己放弃眼前的幸福,坚持离开,无处可去的她在夜里走入了恒河的深处……

   “寡妇之家”里还有一位大姐,她虔诚地信奉着宗教,平和而安静地面对着自己的命运。姑娘的遭遇让她对所信奉的产生了疑惑。讲道的老人告诉她,其实法律允许寡妇再婚,但却从不宣传,她便回去将被“当家人”锁住的姑娘放走。姑娘死去,她和伤心的学生一同哀悼时,学生告诉她,把寡妇赶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实只是为了省下一个人的衣食,全是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考虑。直至最后,小女孩被“当家人”送去步姑娘的后尘,抱着受创的小女孩,她困惑着:信仰和良知发生了冲突,应该听从什么?她抱着小女孩在火车站听甘地在临行前的讲话,甘地说“我一直以为信仰就是真理,现在,我觉得真理才是一切”。她抱着女孩,跟着开动的火车奔跑,让人把小女孩“交给甘地”,却没有人理会她。终于,看见了那个失去了姑娘的学生,伤心的他立志追随甘地,也在火车上的他接过了小女孩。她说“把她交给甘地”,是希望把女孩交给另一种命运,希望与自己的命运截然不同。

   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所谓宗教的理义,不过是贵族们为自己的私心所设定的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其中全不顾会有多少牺牲和苦痛。而平常人的心,因为宗教和现实而变得生硬,一味顺从地接受着,全然不顾所看见的不公与残忍。这个残酷的故事,却有着美丽的布景,恒河粼粼的波光、神庙点点的烛火,还有那些雨水和晨光,无不散发着柔美和憇静的光芒,还有那些悠扬动听的印度古乐贯穿始终。越是美丽动人,就越显得现实的残酷。只有几千文明古国的文化,才能酿就出如此含蓄、隐忍的表达。

   最让人触目惊心是的,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在2001年的调查中,印度仍有上千万的寡妇,过着与2000多年前的古时没有太多不同的生活。”这样鲜活的残酷,还要延续到何时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