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38集电视连续剧《三八线》在北京卫视播完了。

   这是几年前完成的电视剧,由两位大将军担任总顾问和总策划,编导和演职员们全力以赴,塑造了多位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形象。故事生动,表演细腻,有血有肉,可圈可点处很多。不过,或许因为我们对此剧的期望值过高——开播前,我和不少老兵观众在微信群、QQ群里频发信息,奔走相告,兴奋期待。所以,看过该片后,我和许多老兵大呼“不过瘾”,有很多地方甚至令人大失所望……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不吐不快。

   我认为,电视剧《三八线》有如下缺憾:


   一、过于微观,缺乏大格局、大视野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祖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志愿军战歌》,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唱的歌,充满了气吞山河、压倒一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可是,这种英雄气概在《三八线》里表现得并不到位。

   《三八线》尽管写了动人的故事,艺术还原了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英雄的形象,但不能称为大视野,大制作,大手笔。与同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彭德怀元帅》中同样表现抗美援朝战场的恢宏场面和逼真的效果相比,就显得格局小了,一些大场面几乎都是用历史纪录片片断所代替。

   或许是因为编导对历史了解不透、心力不足的缘故吧?

   一部作品最想表达什么,作者或编剧在创作之初就应该设计好。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正义之战,维护民族尊严之战,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之战,一场藐视霸权主义之战,为了这些,它告诉世人,国家尊严和主权是用战士的生命来捍卫的。为此,不仅要表现出志愿军指战员的大义大爱大勇,更要表现出他们背后是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撑。显然,作者在创作之初,没有把重心放在这里,而是过于重视文学性的描写。这使得作品缺了高度、厚度和深度。我最不理解的是,剧中竟没有把《志愿军战歌》作为鼓舞士气的主旋律,仅在一次医院转移时几个战士在车上唱了几句,还“软不拉塌”的没有震撼力。

   二、缺了一个抗敌“方面军”——朝鲜人民军

   本剧有个很大的缺憾:剧中分别有志愿军、美国大兵、南朝鲜军队、朝鲜群众、李伪特务的代表,却未见一名朝鲜人民军。这让人很费解,也不能让观众全面了解朝鲜战场的真实军事力量与战争布局。难不成在战争燃烧的土地上,无数老百姓都在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可北朝鲜的正规武装力量都在睡大觉?志愿军不是孤家寡人,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中才更能显出志愿军的份量。

   不能为了省钱或者担心其他什么敏感因素,就只拍志愿军的戏份。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告诉他们真实的历史?我们的正剧不去告诉人们真相,那么他们就可能被各种各样的谣言所惑。


   三、对爱情的少部分描写太过俗气,有损志愿军形象

   爱情本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战争时期的爱情也有浪漫,更有无奈,甚至悲剧。

   《三八线》总的看爱情戏分过多,有一两对足矣,表现多了就容易冲淡志愿军出兵朝鲜实行国际主义援助和保家卫国的高尚主题。

   李长顺和王常芳的爱情比较符合生活现实,刻画得比较生动感人。我指的是张金旺和李珍英的爱情戏,完全是编导弄巧成拙的“调料”。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不准与当地老百姓谈恋爱,这是铁的纪律。现实中有没有呢?肯定有,但肯定不是普遍现象。有人说珍英本来是中国人,只是本人不知道,编导有意通过阿爸基透出,以侧面证明张金旺并未犯群众纪律搞异国恋。我认为这又是忽悠观众了,不仅到最后也没挑明,且阿爸、金旺后来都牺牲了,唯一知情者金贤民也被打死了,一场异国恋就是调料,让全剧带“色”,但无果而终。

   我知道,直到战争结束,因爱情而被我军上级批准留在朝鲜的志愿军仅有一人(姓王)。而《三八线》为了所谓“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竟然不惜用大段时间来表现这一异国恋情。张金旺虽然也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还是在行动上时有表露,也让李珍英春心萌动,欲罢不能。

   特别是在第28集里,张金旺作为民运队长,李珍英作为向导,两人在队内有李伪特务、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非常危险的情况下,不是时刻想着一定要“完成这一艰巨的运输任务”,而是抓住一切机会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以致麻痹大意,让敌人在眼皮底下钻了空子,被飞机炸死数人……如果说看戏里张、李二人的爱情戏令人不可理解的话,看到这里简直那就是太过分了!

   我不知道编导想给人们什么暗示?志愿军到朝鲜战场是找女人的吗?那么严酷的战争环境,哪有工夫谈情说爱?!不免有格调低下之嫌。尽管,本剧很丰满地刻划了几个志愿军英雄和连、排、班群体的战友情,仍不能抹去俗气的爱情戏带来的负面效应。“戏不够,爱情凑”,是不是愧对我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呢?我总觉得,《三八线》的编导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

   经典的抗美援朝题材老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三八线上》、《烽火列车》等有没有写爱情?没有!可为什么让人难忘?因为那些作品真实地反映、艺术地再现了志愿军的核心价值观:“最可爱的人”不仅表现在他们英勇善战、吃苦耐劳,还有对朝鲜人民深沉的爱,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那才是国际主义大手笔,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朝鲜人民念念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连今天的美国人也念念不忘中国人厉害之根本原因。

   本戏与电影《英雄儿女》里以多个镜头场景正面表现中朝人民的血肉情谊的戏份(如群众冒着敌机轰炸抢修公路、阿爸基和贞子姐冒死在江中抬受重伤的王芳……)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又落入俗套地写了一堆爱情,甚至三角、四角恋都出来了,其艺术感染力怎么能不大打折扣呢?正如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流着眼泪写王成歌词初稿时,战友、领导所批评启发她的两句话,用到评价《三八线》,我认为挺合适。一句是王主任的通讯员小刘说:“我总觉得提不起劲来……反正我觉得软不拉塌的!“另一句是王主任单刀直入的批评:“难道你歌颂你哥哥王成,是为了让大家和你一起流眼泪吗?”这不能不说是本剧的一大硬伤和败笔。


   四、本剧在细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节奏比较拖沓;演技上很多地方不到位;服装也有悖常理。

   几个志愿军女主角,除了穿着带血的围裙和在战场上比较像那么回事,永远就是服装干净利索,白脸一尘不染。那可是在朝鲜战场啊,医生、护士随时随地都可能接收伤员,没白没黑地抢救和护理他们,甚至自己受伤和牺牲。与同期热播的《彭德怀元帅》里衣杉褴褛、灰头土脸但是意志高昂、飒爽英姿的志愿军女护士形象相比,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全剧看完,我还不知道志愿军李长顺、张金旺,还有李承晚部队的朴弘哲到底是死是活?那位2014年在沈阳桃仙机场迎接志愿军遗骇回国的老军人是不是李长顺,也没个交代,反正让你们观众自己去猜,真让人添堵。

   既然是编故事,必须照顾观众的求知欲,总要把最主要人物的结局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则,你就是给人留“悬念“了。还有,主要演员年龄太大(张国强和王挺是实力派演员这个我懂,且我很爱看这俩演员的戏),汽车排长除了口号毫无谋略,李伪特务早已露马脚却偏拖到最后一集才被消灭……

   总之,剧情让人感觉假。

   当然,我也知道,电视剧《三八线》能冲破重重“审查”搬上荧屏,实现了抗美援朝剧零的突破,实属不易。主创人员很勇敢,很辛苦,都应当肯定。但不能因此降低对重大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拍摄水平。

   观众不仅仅是看电视,更是与志愿军的心灵对话,与世界对话:志愿军是这样的吗?历史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感觉这部电视剧有点“缺钙”?……

   观众的目光是最客观的。

   或许,是因为该片编导的生活体验不够吧?缺乏巴金、魏巍、常香玉、王文娟、徐玉兰等文学艺术家当年亲历抗美援朝战场的条件和勇气,更无潜心学习研究之功力,故难以拿出能够像《英雄儿女》等不朽的抗美援朝影视经典,也就不奇怪了。

   《三八线》为什么没上中央电视台黄金档?除了不为人知的原因外,全剧艺术性的差距摆在那儿,与片尾曲的唯美效果不对称。

   我是当兵出身,说话比较直,也许有的话说得不对,但这是我的心里话,如果不让我说出来,会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不起那些看了几集《三八线》就失望放弃观看的老兵观众,更对不起从小就接受的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更对不起那些最可爱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国魂、军魂、民族魂。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博友“绿色一瞥”的评论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如果影视剧中不再演绎诠释英雄的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浴血鏖战、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铁血军魂和牺牲精神,如果影视剧中不再演绎诠释18万英雄的志愿军烈士的英勇事迹与浴血战绩,如果无数志愿军的亲属后代们不见他们先辈的鏖战身躯与恢弘音影,如果中华民族不再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其后果将是尤为惨痛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