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种类繁多,全世界居然有1000多种,最小的竹子只有女人的高跟鞋那么高——10厘米,最大的竹子竟高达四十米以上,比一般的乔木还要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意思的是,竹子一生只开花一次,然后回归土地,像是对生命的最后赞歌。
竹子的功用极多,只举为中国所独有的特例,《竹书纪年》就是因史书记于竹简得以流传;竹子造纸,九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就用竹子造出了纸,然后中国人又用竹子制作了毛笔杆,至今没有更改,仅此三项竹子就已经了不得了。
竹子不仅仅是实际的功用,在中国人的眼里,竹子就是君子的化身,和“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和“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和竹子相关的成语比比皆是,竹报平安、青梅竹马、胸有成竹、茂林修竹,最想说的是竹苞松茂,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是祝寿和祈愿家族繁盛的意思。
竹林七贤必须说,魏晋风度离开竹林七贤就大打折扣了,七贤离开竹林就流于平庸,七贤之于竹林犹如离不开水的鱼儿。
历代歌咏竹子的诗词不计其数,不妨选几例共赏。
陆荣《满江红·咏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诗词中竹无一例不是显示主人的气节清雅。
所以苏轼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道尽人们喜欢竹的原因。
现在就说《楚辞》中的竹子,以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竹子君子的品德屈子该是大书而特书的,更何况竹子本南方植物,出门抬脚放眼望去,四处都是“茂林修竹”,但是出乎我的意料,视品行高洁为命的屈子居然一次也没有提到“品行高洁”的竹,时隔二千多年,我无法“求索”其心,但他的后继者东方朔终于还是提到了,若不提,那是令人遗憾的。
《七谏·初放》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节录)
大意:
美好而修长的竹子啊,生长在江边。上面枝繁叶茂可以遮挡露水,下面清凉有风拂过。
哪里知道君臣不合啊,就像竹子和柏树异心。前世的圣贤不可及,后世的圣君我等不及。
悠悠苍天啊,没有拯救垂怜。暗自埋怨君主的糊涂,我宁愿保持节操死而后已。
这是东方朔以屈子为本,实在是写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忧愤心境。那竹子正是屈子的写照。
如此,即使屈子自己不写竹,有东方朔写,也不枉屈子的君子心,竹子的君子品格。
最后,以竹之十德以彰显君子之心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