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除了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与我更多的是美艳的花儿。

  第一次见射干是多年前在汾河边上的药圃,柴胡,甘草,牛蒡子丝毫引不起注意,是娇艳的芍药吸引我的目光,于是我花中游,醉于花阴,忽又看见鲜红有斑点的“小百合”,像采花的蝴蝶,径直奔了过去,细细观赏,花不大,一枝数朵,像百合,颜色像卷丹,所以我起名“小百合”,转头看见田埂边立着木牌子,上写:射干。才知其真名,只是实在无法把“射干”和眼前美艳的花儿联系起来。

  后来又知道射干不是百合科的植物,居然是鸢尾科的,又出乎我的预料,射干实在是和我见过的鸢尾科植物不相似。

  再后来知道“射干”为什么叫射干了,是《本草纲目》说的:“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射干还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乌翅及扇之状,故有乌扇、乌 、凤翼、鬼扇、仙人掌诸名。俗呼扁竹,谓其叶扁生而根如竹也。根叶又如蛮姜,故曰草姜。”只有“凤翼”描述花的姿态让人略感贴合。但射干因和花的巨大差异反倒让我一次就记住了这种植物。倒是李时珍描述它的果实摸样非常准确:“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种多是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花,结房大如姆指,颇似泡桐子。”只是居然是紫色射干,又让人一惊。


  《神农本草经》把射干列为下品,是因为“射干性寒,多服泄人。”(《本草纲目》),荀子的《劝学篇》居然也提到射干:“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只是此“射干”从其描述中应是木本植物,不是草本的射干。

  射干在《神农本草经》中为下品药,但在《抱朴子》中却是神奇的不得了:“千岁之射干,其根如生人,长七尺,刺之有血。以其血涂足下,科步行水上不没;以涂人鼻,入水,水为之开,可以止住渊底也。以涂身,则隐形,欲见则拭之。”就是说“千岁射干”有“水上飞”、“隐身术”的神奇作用,说来就是到了今天也是令人向往的。

  射干不香,但在《楚辞》中列为香草,想必就是因为射干娇艳的花儿和神奇的作用吧。在刘向的《九叹?愍命》中提到一次:

  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

  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

  惜今世其何殊兮,远近思而不同。

  或沉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

  大意:

  折断芳枝和琼花啊,培植枳棘和柴火。

  挖出荃蕙和射干啊,耕植灰菜豆叶和蘘荷。

  可惜今日和往昔如此殊异,古今之人如此不同。

  有人沉沦不能显达,有人清廉不能恒通。

  悲叹我生不逢时啊,独遭苦难蒙受冤屈。


  这是刘向替屈原写的诗,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不容于世,斯世是颠倒黑白,所以挖出的是香草,比如“射干”,扶植的却是恶草,比如“灰菜”。这样一对比,“香”“恶”立显,射干更突显其卓而不群。于是让只知道欣赏射干“风花雪月”的我多了一层“忧国忧民”的“匹夫之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