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氏族谱记摘,在明永乐初年,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年轻妇女高夫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从寿光县一路乞讨,来到此地。她见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又离糜镇街很近,交通方便,就定居下来。因为高姓在此居住,时称高家村。

  高夫人生性倔强,干活泼辣,她白天带着稍大的孩子下地干农活,晚上起五更睡半夜的纺织,伺候三个未成年孩子的吃穿 ,其艰辛可想而知。三个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深深的印在脑海之中。

  高夫人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终于营造出了一个幸福家园。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高老夫人先后为他们盖起了房子,并为其娶妻安家。后来大儿子在本村安家,二儿子定居在糜镇街,三儿子迁往德平。一直到如今高家村与糜镇街高姓的辈分不乱,都能排上大小辈来。

  由于三个儿子都亲眼目睹了一个单身母亲历经的千辛万苦,从千里之外的寿光县逃荒要饭来到这里。也亲见了母亲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他们拉扯大是何等的不容易!因此,三个儿子在母亲百年之后,专门方出4亩地,收入专项留作今后重大节日时祭祖的费用。亦在母亲墓前修一小庙,庙中立了一座碑,碑上镌刻下了母亲来此的经过,和她带领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创业的艰辛。以此来教育后代子孙勿忘她老人家操守贞节,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由此此高姓村庄,人称“高家庙子”。据后来碑的亲见者描述:碑高约1.8米,宽约1米。为了更好的保护石碑,又在外面用青砖、白灰修了高2.5米,宽2米,长1.5米的 碑亭。由此足以彰显了修茸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上世纪初,石碑被邻村拉去做了水簸箕。1998年,高家庙村村民高亮山组织人员又讨要了回来,足见高姓后人对先祖太的敬仰之情。也更是为了对古典文物的保护,他把石碑在原址上深埋起来,以备后人查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