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174898496027.jpeg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都说金山岭长城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在我眼里,这座位于河北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的风景名胜似乎更像一本值得品读的历史书。八月里的一个早晨我第一次走近了她,感受了她历经四百年风霜雨雪却依旧巍然屹立的雄险壮美。


  趁着天气凉爽,凌晨四点我便在蒙蒙的夜色里踩着数不清的石阶蹬上了去往金山岭长城的崎岖山路。半个小时后,到达了与长城连接最近的一处入口——砖垛口。


  此时天空也渐渐亮堂起来,金山岭长城的形象在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早已有十来名摄影爱好者在高高的山头架好了相机,颇有“山至高处人为峰”的气势。顺着它们瞭望的角度极目远眺:天空像白色轻纱拂过般静谧,山间葱郁的树木与青砖形成色彩的反差,将长城的轮廓显现得格外分明。此时的长城如同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沉睡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巅。随山势起伏的高高敌楼,仿佛一座座神秘的古堡坚定地矗立在山脉之间。


  沉睡着的山岭一点点被朝阳唤醒,直至萦绕在山腰的云雾淡淡地散开。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般怡然自得。向东望去,长城昂首向着初升的太阳,如巨龙戏珠般妩媚。一道道柔和静穆的光线均匀地倾泄而下,逆光中的城墙更显崔嵬高大,长城内外显现出一派祥瑞葱茏的景象。

1537173840245109.jpg


  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拾阶而行。踩在脚下时而光滑,时而粗糙的青砖古道,仿佛自己是行走在百年以前的古人。这里有的地段地势平缓,有的地段坡度陡急。人在其上行犹如随龙身起舞,蓦然回首时,亦可明了地看到沿着龙身蜿蜒一路走来的轨迹。有一段长城人为修葺的痕迹少,经过日晒风蚀及地震、古代战争,现代战争的侵袭,城墙变得不完整,墙砖斑驳陆离。一些墙体上端没有围墙,走在上面看到两边幽幽的深谷,偶有山风吹过,衣袂随之飘动,心中生出丝丝胆怯。有些地段,每三块青砖搭成一个台阶,步幅大且急,必须要手脚并用才能向上攀行。足以看出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修筑长城的绝妙匠心。在如此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尚且十分吃力,还要将一块块方砖烧制后一层层坚固地叠垒其上是多么的不易!我不禁为先贤的才能与智慧折服,为他们的胆量与精进的技艺心生景仰之情。


  行走中,思绪亦不知不觉游移到了四百年前的光阴隧道里。


  1550年6月,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发动庚戌之变后,为解明王朝对金岭长城防线薄弱之忧患,经内阁首辅张居正举荐,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负责金山岭的军事防御,扩建改建金山岭长城使之成为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戚家军纪律严明,做工精湛,为长城设置的障墙,挡马石,被称为金山岭长城的特色,不仅如此,城墙上留下的文字砖,更是他们修筑长城时责任倒查、追本溯源的凭据。


1537173868508162.jpg

  文字砖上记载着烧制城砖的年代和部队番号,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它的作用就是分清责任,一旦在施工中出现什么差错,马上就能够确定责任的归属,从而做出相应的处罚。不知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匠们是否能够想到后人通过文字与他们建立穿越百年的联系——一遍遍抚摸他们曾经书写的字迹,一步步踏上他们搭起的石阶,一次次触摸他们亲手筑就的坚强!


  行至疲惫时,可在各式各样的敌楼里小歇,这里每50米可见一座敌楼,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她们的构成有砖木结构、也有砖石结构,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既有平顶,也有穹窿顶、船蓬顶、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可谓一楼一式。


  敌楼就是当年战士们御敌,存放兵器,暂时休息的地方。透过箭窗,郁郁葱葱的山脉、金灿灿的阳光尽收眼底。那时的战士们除了用它观察敌情,将入侵者一次次地赶出边境线,不知是否也曾借着这里的月色想念家乡?或许更多的时候是不离不弃地坚守在自己的哨位上,哪怕楼外风云雷电,雨雪交加……恍惚之间,斗转星移,古人已逝,却留下如此宝贵的珍品为后世领略阅读。


  不知不觉中,四个小时的攀爬与游览将我带到了景区的最高峰也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东五眼楼。清晨的阳光早已为金山岭长城披上了一层炫目耀眼的衣妆。温暖和煦的光线里,湛蓝高远的天空下,草木茂盛,山脉雄浑,长城如同这山顶上屹立不倒的铜墙铁壁,在山风的轻拂中久久地凝视着远处的山峦,静静地聆听着脚下匆匆车流飞驰而过的喧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