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该说,用看失败者的眼光来看项羽人生的全部,这完全是不公平的。但是,无论是在过往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今人生的舞台上,众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个结果,至于过程如何,大家一般都会忽略。所以,以成败论英雄,这已经成了惯常的手法。很多时候,没有多少人会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读你生平的众多事件、去追寻你一辈子走过的那些个足迹,然后,再给你一个相对公允的论断。

        项羽的悲剧,就是他失败了。虽然,项羽的战绩,也曾有百战百胜的记录;虽然,项羽的生平,也曾轰轰烈烈、意气洋洋;虽然,项羽的身上,也曾有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壮威武。但是,最终的失败,导致项羽丢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历史的彩页上让一些人觉得暗淡无光。

        回过头来看历史,再去批评项羽,有时候,我都会觉得有些不忍。因为,失败已经是对项羽最大的惩罚了。但是,关于项羽的事,我们又不得不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读完历史的书页之后,我们需要检视,通过这历史,我们是否有所得?我们能否吸取项羽的教训?这样说,似乎让读史陷于功利,其实,未必这样,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们绝对不是要宣扬鸡血式的“伪成功学”,我们也不是要大家励志去做刘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于小我的提升,人生的开阔。如此,而已。

        项羽年少的时候,先去学习读书写字,没有定性,半途而废;接着,又去学剑术,没有耐心,中道而辍。因为书剑无成,家里的大人批评项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词:读书写字,只要能画出自己的名字,写字读书,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对一的场合发挥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性命,没啥意思。大丈夫在世,要学就要学那些可以阻挡千军万马的本领。家里的大人一听,觉得这孩子虽然有些歪理邪说,但是,也找不出反驳的语句。仔细一斟酌,这孩子还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点兵法,说不定他长大就能成为军事领域的专家。

        家里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对兵法深有研究,于是,他便开始教项羽兵法。 刚开始,项羽觉得兵法很有学问,他也兴趣满满。可是没有学多久,对兵法粗知一二之后,项羽又不愿意学了,就这样,兵法学了个半茬子就又荒废了。这就是项羽早年一段简单的个人经历。猜想,如果项羽后来成功,那么,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声必然少不了他的。可惜的是,项羽没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件事。

        中国人向来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旦一个人成就了一些功业,这功业无论好坏,只要这功业促成了这个人成了名人,那么,后人在抒写或者谈论其人的时候,总喜欢给他们加上奇异、聪慧、特别等等各式各样奇怪的大尾巴。当这些名人们拖着他们的大尾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就仿佛是在告诉大家:看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名人就是名人。很多时候,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几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写成了志怪。 我们一定要打破那种对所谓名人神魔式的迷思。

        其实,名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时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辈,他们也会尿裤子,也会流鼻涕。很多时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历史的偶然,实在不值得迷信!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项羽。说白了,项羽年少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干啥啥不成”的主儿:读书学习,半途而废,不成;习练剑术,中道而辍,不成;研习兵法,未竟而荒,不成。其实,就连风云一时,喑唔叱咤的项羽,年少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联系项羽的人生结局,兵败垓下,自刎身亡,也还是一个“不成”。虽然如此,我也无意再苛责古人。

        在我眼里,项羽还算得上是一失败的英雄,尽管他的一些杀伐我不认可。与其对应:在我眼里,刘邦只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无赖,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我很佩服。依我愚见:项羽无恒以成书剑,也就无恒以征天下。他的失败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项羽最让人鄙视的就是,进入咸阳之后,虏子女,焚宫室;屠城、夺财,真是一副土匪做派。设使项羽当年学习剑术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戾气;设使项羽当年读书写字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暴虐。

                                                   二

        当年,秦始皇帝出游会稽,乘坐大秦帝国的皇家龙船横渡浙江,那威风八面的仪仗队伍,想来必然是浩浩荡荡、排场奇大。中国人向来是喜欢看热闹的,自古及今皆然。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游,自然也引来了大批好奇民众远远地、偷偷地观望。大家都非常想见识一下皇家的威仪庄重与气象雄浑。

项羽家的大人带着项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游行的队伍。

        项羽看着眼前这出行队伍的庞大、随行人员的众多、皇家侍卫的严整、彩旗锦帐的眩目……这前所未见的盛景,让项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羡慕。

有话不说,那完全不是项羽的风格。看到这气势恢宏的皇家阵仗、项羽不禁脱口而出:“我可以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家伙,坐坐他的位子。”项羽这话一出口,差点没把家里大人的胆汁给吓得当场吐出来。

        后来,在项羽的杀伐生涯中,随着战功的日益显赫,大家就越来越觉得项羽的功绩,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赐的、是有天助的,因为项羽当年首次看到皇帝时,他说的那话就非同寻常、就大气磅礴、就有王者之风。历史学家关于项羽的这句话,也重重的记了一笔。这一笔,不但活画出了项羽的个性,而且让读史的人因这句话而对项羽的王霸气象赞赏不已。其实,真实分析起来,项羽说这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揄扬的。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说了一句疯话,似乎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还记得丹麦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子吗?

这里的项羽,多少有点那个童话中小孩子的味道。虽然,项羽没有那小孩的天真无邪,但是,项羽鲁莽中透漏出来的直率,也是一种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许是读书未成吧,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那种中规中矩的道义束缚,那种小心翼翼的处世哲学,那种君君臣臣的礼教大防,那种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线……等等,对于项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项羽的讲话,直率之外,还有一种不受禁锢的洒脱。

        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口上也不会说。项羽心里那么想,口上就那么说了。“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在别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会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项羽,这也没有什么,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阿Q不是有句名言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设使项羽亲历过坑杀儒生的场面,他的讲话会不会这么无所顾忌,也未可知。另外,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项羽那么说,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明星梦、名人梦、富豪梦……大约和项羽当日当时的皇帝梦也差不多吧!只不过,现代人是向往灯光闪耀的舞台、名扬四海的背景、奢靡浮华的生活;而项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拥的威严罢了。

                                          三

        项羽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或许是为了呈一时匹夫之勇,或许是为了让士卒在野蛮的烧杀之中抢掠并占有财物——以此来犒赏属下的征战之苦,无论他们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秦宫皆以烧残破”。

这一结果,据说是项羽不愿依托咸阳以争取天下并决定离开咸阳的原因之一。

秦人据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这咸阳,既有军事上的驻守防御的优势,又有大秦帝国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基业。在天下未定,战乱未平的时候,依凭此地以为根本,一定是当时逐鹿者心所向往、梦寐以求的美事。

        项羽似乎就没有那么想!难道项羽就不知道据咸阳以经营天下吗?

难道秦宫残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吗?

        项羽带领江东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阳,竟然没有别的计议谋划,只想满载财物,准备归去!这样看来,项羽还真有点鼠目视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费解。其实,也不用费尽心思猜测。原来,攻占咸阳,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项羽的离开,是因为他“又心怀思欲东归”。

        这样看起来,项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战天下,经营四方,何处不可以为家?况且秦地有诸多可安定天下、平复江山的利好!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气度,项羽怕是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这或许也是受项羽的胸怀所限吧。眼看“万里江山将归楚”的时候,项羽又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个看起来,项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儿之见!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说出这样的漏气的话来,倒真是辱没了“霸王”这个大气的名号。

        猜想,据咸阳以征伐天下的念头,或许也在项羽的脑袋中闪现过,只是,这个时候,项羽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富贵还乡”,余者均在其次。果真如此,想想觉得,项羽真是可怜又可悲!

        原来,项羽用力厮杀、舍命拼搏地征战,仅仅只是为了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卖弄自己的锦绣裹体!这话一说,真是使这位英雄失色,让庸人掩笑。说难听一点,这种想法,完全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

不说别的人,就说说刘邦吧!

        刘邦占有天下,据长安以为都,他的乡人就不知道啦?刘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的基业之后,再以天子的身份返乡,就不荣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话项羽的人说得实在是好啊:所谓楚人“沐猴而冠”,真是传神!

项羽穿戴再好、绫罗锦绣、披金戴银……无论怎么收拾,也不过是一只模仿人样的猴子罢了。

                                                四

        有一次,楚军与汉军对垒。当时的情势是:只要汉军出战,那么楚军就有全胜的把握;只要汉军坚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消磨尽楚军的耐心、消耗完楚军的粮草。

        楚汉两家对战的实际情况,双方的决策者和领导层都心知肚明。

项羽明白,只要想方设法激怒对方,让汉军倾巢而出,那么,楚军就可以一举打败汉军,取得战事的主动权。所以,项羽就让属下连续出兵,在汉军的阵前不间断地羞辱、叫骂。

        而另一边,刘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固守营垒,绝不出战,那么,楚军很快就得放弃进攻,另寻出路。所以,刘邦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属,无论楚军怎么挑衅、怎么叫骂、怎么侮辱,都不能上当,都不可以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暴脾气,而且,他也是公认的急性子。当时的状况正如上文所言:不战对刘邦有利,干等对项羽不利。

        楚军的战士叫了好几天的阵,自己骂得也有点没意思了,汉军就像没事人一般,在营垒之内,该干啥干啥,完全不受楚军的影响和干扰。

        项羽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再拖下去,只能对楚军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会消磨眼下正旺的士气。所谓,气难聚而易散,项羽不得不为后续的情势谋划。

        为了身先士卒,鼓舞人心,项羽决定亲自出马,前去叫阵。他收拾好披挂,带了武器,飞身上马,跑去刘邦的阵前,扯开嗓子,对刘邦喊话:

“嗨,哥们!你看如今天下纷纷扰扰,都这么些年了,人民不得安生、社会无法稳定,这全都因为我们两个,不如你出来,我们两个单挑,谁赢了谁说了算,不要再祸害天下的老百姓了!”

        项羽虽然是在诳刘邦出战,但是,他话说得很真诚,分析得也有道理,挑衅地也不动声色。刘邦精着呢,他才不会着了项羽的道。

        刘邦回答项羽到:“老哥,我看你还是回去歇着吧,我这人只知道用脑子,不懂得使蛮力气。”项羽一听这话,气得够呛,真是七窍生烟不足以状其怒啊!

         项羽对刘邦实在没有办法时。他动之以情地说教、不动声色地挑衅,他还提出了用单挑来解决争端的办法。但是,刘邦不是傻子,他知道眼前这位,是有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汉子;经过多次交手,他晓得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虚名;遭遇多次失败,他明白项羽的英武厉害。所以,四两拨千斤,刘邦简单一两句,就够项羽生气三五天的。

        想想,刘邦在逃命途中可以把亲生子女孝惠帝、鲁元公主推下车,以保证自己不受连累、以保证自己能够顺利逃命,这个时候,面对武艺高强的项羽,他更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的!仅此一点,楚汉之间的成败,似乎多少已见端倪!

                                             五

        1、男儿泪

        垓下被围时,项羽竟然落了泪!想想,项羽以一介武夫,经过无数战事,最盛时号令群雄,困顿时尚有半壁江山,其威武刚硬、喑唔叱咤之势,一定如同那万钧雷霆。

        谁能想象,被围垓下,竟然对美人而泣下。英雄末路,甚是可怜啊!

这对美人而流下的泪水,证明这铮铮铁骨的汉子,也是一个多情的人,一个痴情的人!

        项羽垓下绝唱中云: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乌骓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冲杀纵横,功劳不小。项羽死意已决,心中放不下的,有他的战马。天不佑人,马又何辜啊?当然,项羽最放心不下的是美人虞姬。

        乌骓马舍不得,或许还可以用它是个物来搪塞?可是,虞姬呢?虞姬要怎么办呢?她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而且还是一个和自己感情甚笃、不离不弃的爱人啊?

        乌骓马舍它不得,狠下心,也就舍了。虞姬更是舍她不得,再怎么狠心,还是舍她不得啊!

        记得《论语·乡党》里有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人作为第一位的,是仁者爱人的大度与开阔。项羽舍不得马更舍不得人,是他粗豪之中的细腻。

        面对乌骓马和虞美人,项羽落下的泪,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英雄气短时的儿女情长。

        2、推脱么?

        项羽死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上天,说是上天要灭他,人是无能为力的。项羽对自己总结,应该是有所思索才说出来的,大概不会是信口开河的应付之词。

        由于项羽的最终结局是失败,所以,很多人就以失败来看项羽。他们认为项羽临终前对自己的总结,是一种卸责、是一种推脱。这类论断,将项羽之败的主要原因开列如下:

        一、鸿门宴不杀刘邦;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三、妇人之仁;其实,这些论断,就项羽失败的结果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似乎并不全是这样。

        一、鸿门未杀刘邦,后面也还有再杀的机会嘛;二、没有用范增,不说其他人可用,就是项羽自己,也是很有谋略的人啊;三、如果说妇人之仁,这个范围有点大,不但项羽有,刘邦大概也有。

        从史实来看项羽的失败,还真有形势不利的因素。即使项羽不用范增;即使鸿门未杀刘邦;但是,如果大司马曹咎听从了项羽的策略谋划,谨守成皋,不使汉军向东,那么,项羽的失败,也不至于这么迅速。说不定,项羽就能够运天下于其指掌之中。这还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仅从这个角度看,项羽归败於天,也不见的完全就是自我卸责、就是推脱了。

        3、渡江吗?项羽自杀前,笑着说到:“既然是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想当初,我带领着八千名江东子弟横渡大江、一路西行,时至今日,八千子弟所剩无一,我就这么孤零零一个人回去,即使家乡的父老抬爱我、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我又拿什么脸面去见乡亲?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父老?”“假使我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回去,父老乡亲不怪罪我,不议论我,难道我独处时就能够心安理得?难道我自己内心就没有半丝愧疚?”

        项羽嗜杀,的确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但是,时事离乱,战争频仍,处于如此的历史时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从项羽的一生看其为人,项羽仍可以称得起是天地间的一位英雄。

        死前的那番言论或者独白,一点都不失大丈夫的气概,读来悲戚之余,也会生可佩、可叹之情!

        项羽如果在此时此地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那么,大约就很难成就这么一个传唱千古的男儿形象。纵使不死,又有何面目见父老?又如何能无愧于这火辣辣的一颗心?

        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够抛出这铮铮作响的豪语?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够敲响这声声动心的铁板音?


                                                   (全文结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