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所谓隶变,是指汉字形体从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现在把隶变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将隶变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隶书,原来也称左书,史书,八分,是打破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并改变其笔道形态以便书写的字体。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为什么定名为隶书呢?隶字的本义是附着。古人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据《说文解字》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因罪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小吏)所创。但据现在已出土的资料来看,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就已有隶书的萌芽(秦隶),并且一种字体的产生是不可能为某一人所创,估计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加工的工作罢了。
  隶书始于秦,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秦隶)。盛行于两汉,慢慢的形成了一种结字讲究,波磔雄壮,体势超拔挺秀的独特字体(汉隶),也是汉代官方的正式书体,隶书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字体,主要还是指鼎盛时期的汉隶。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后,才被楷书所取代。但是作为书法艺术,隶书独具一格,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历代都有专攻隶书的书法家。如东汉时南阳书家师宜官,擅长八分(隶书)。现在山东巨鹿有袁术立《耿球碑》,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唐张怀《书断》也说汉灵帝征集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书(隶书)以师宜官为最。其它像梁鹄,邯郸淳在当时都长于隶书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隶书的结体,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内紧外松,结字时内部的笔画都安排的比较紧密收聚,而外向的笔画则令其舒展放纵,如《史晨碑》,古朴厚实,端庄遒美,适合初学入门。《曹全碑》秀美生动,有人誉为隶书之《兰亭》。二是内松外紧,是指内部的笔画安排的疏松开朗,外向的笔画却能伸不伸而令其缩,因而字形多呈方正,给人以疏阔大度之感,如《石门颂》结字极为放纵舒展,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西狭颂》古朴方劲,刚健整饬。三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疏密留放兼而有之的,如《礼器碑》,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三者为数最多。隶书的基本点画比楷书少,但实际运用中却有所变化,富于情趣。试看汉人手笔,一家有一家的气象,一碑有一碑的风格,即使是同一碑中相同的字,也往往各有特点。现代喜爱隶书的人也很多,我的好友王少恒,师从著名书法家江允功先生,习练多年,他的隶书也磅礴大气,有着很独特的韵味。
  隶书经过东西两汉近四百年的漫长孕育,到东汉晚期趋于全面成熟,逐步的成为了庙堂的正统。但由于讲究美观,不便快速书写,在实用性上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可能是在东汉早期前后,慢慢的一种新的,为追求速度,不是那么正规,相对潦草的书法出现了,这就是现代草书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