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母亲节,就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老家的大柴垛。城里面长大的孩子不会明白这是什么,有图片也很难明白,这就是城乡差距。

       小时候的农村大柴垛家家都有,堆积得如小山形状,因为构成柴垛的柴火是做饭给锅加热的必须品,不像现在都已经烧干净清洁的燃气了。民以食为天,当时没有柴火可就吃不上饭了。 

       街上玩的孩子们远远看到自家的房顶烟囱冒烟了,就知道再疯跑一阵就该回家吃饭了,否则就会被妈妈在街口大叫或者大骂着喊回来。而这代表着香喷喷饭菜的袅袅炊烟,就离不开大柴垛的支持。       

       那时候大柴垛的柴火来源有两个,一是自家自留地里产的庄稼秸秆,再就是孩子们以帮家里搂柴火为名,实际上是以玩为主的副产品。       

       柴垛的造型一般是圆柱形,讲究的人家会在最上面做个泥顶子,以防备雨天时柴火不被从头到尾地淋湿而不能生火。       

       我家的柴垛是没有顶子的,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家里没有壮劳力,做不了这个还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活儿。因而每次大雨的时候,我都会担心是不是母亲没柴做饭呢?不过这担心真的是多余的,虽然我看到过母亲因为雨水太大没柴烧只能去别人家借柴,但我也没有一次因为下雨挨饿。       

       从柴垛里往外扯柴火也一样是个技术活,因为柴垛是圆柱体,家庭主妇扯柴当然不能只从一侧来,而且高低都得照顾到。否则是省劲了,但时间长了柴垛就倒向一边了,肯定会被人家笑话是个懒媳妇。如果是孩子这样做了,会被父母至少追着骂一顿。       

       现在的柴垛已经永远留在记忆里了,我这七零后的人,想起以前许多事都觉得很感慨啊。现在也有饭店卖所谓大锅做的饭,可根本就没有了原来的滋味,失去了童年的味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