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5509832716048.png  深秋季节,应邀参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研讨会”,我来到皖南泾县的桃花潭。说起桃花潭,大家自然都会想到李白的那首诗,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厚意被诗句传颂,留下了千年名声,桃花潭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当年读李白的诗,总觉得桃花潭是诗性的,光名字我就很喜欢。喜欢,或许是因了陶潜笔下桃花源的旖旎和宁静,曾想象那一汪桃花潭水也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不胜收,桃红柳绿,碧水涟漪,想着想着就有满心的欢喜。此时已是深秋,一汪深潭已无桃花夹岸,但行走在水边依然有那种“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神奇和迷幻。桃花潭,在诗词中存活了千年的一汪碧水,我曾在脑海里反复编织过多次。置身眼前的这隅风景中,雾霭笼罩山岚,山色如黛,远远近近是一片墨绿,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倒影在水中,清新绰约的风姿,确实有一种原汁原味的诗意显影在生命之中。

  一千多年以来,桃花潭从诗歌中走出,成了一个载体,它承载了一种岁月积淀的真诚与情谊,一种“汪伦李白情”的人间大义。记得我曾经到过太行山麓的云台山,在小寨沟的出口处有一凉亭依山面水。登山疲倦之际忽被亭柱上的一副对联深深吸引,“青山情依依似若刘备望徐庶,流水意潺潺朋同汪伦送李白”,倦意瞬间转化成了一种感动。可见,一叶小舟把一种民族情怀摇进了久远的岁月。想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还存有多少这样单纯而无功利的情谊,一种对桃花潭畔久远的欸乃之声的眷恋和敬畏涌上心头。

1535358195156377.png

  在来桃花潭之前,为了了解这两位仙风道骨的来龙去脉,我阅读了《李白集校注》,得知李白在桃花潭作客期间,还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即便这两首诗,也只有关于汪伦的点滴细节。“……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从李白的诗中,可以得知汪家家底殷实,有别墅,在皖南泾川的山清水秀处,有足够条件接纳李白来家中小住。“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两人一见如故。用现在的话来说,汪伦一定是李白的“粉丝”。诗人与汪伦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也让诗人尤为感动。从诗中不难看出早在唐朝,“徽菜”就已经做得十分考究,流芳唇齿了。李白在汪家住得惬意,吃得自在,喝得好像更开心。从诗句“相过醉金罍”、“吴籥送琼杯”来看,估计这位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汪家的酒,情有独钟。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汪伦招待李白的情节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随园诗话》中记载的这个情节可信度有多少,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在桃花潭一带流传着有关李白与汪伦相会的故事传说,竟然和袁枚《随园诗话》的记载同出一辙。至今,桃花潭边汪伦墓碑还刻有碑文“唐史官汪讳伦也之墓”,相传也为李白所题写。1535358202755853.png

  一大早,我一个人站在桃花潭水边深深呼吸这里清新的气息,踏上西岸山间的亭子,亭角给人轻盈展翅,凌空欲飞的感觉。此乃诗人当年饮酒作诗之地,故名“怀仙阁”,珍藏着后人的念旧之情。站在怀仙阁上,仿佛“千尺潭水九里村,桃花如雨柳如烟”的景象尽收眼底。倚坐在阁中,我在想,如今,500公里的路程都能朝去夕回,少有那种生死离别的愁肠之念。遥想古人当年在此春赏花柳,秋送飞雁,是何等的惬意,画境中的山水让诗仙在此仰天瞰地,纵情山水,灵感犹如桃花潭泉涌,留下了十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难分难舍的依依眷念在握别的歌声中,一段千古佳话就这样代代流传了下来,桃花潭便承载了一段诗意的岁月情怀和画意的历史瞬间……

   这次会议安排在桃花潭艺术中心,三天的时间,天一直阴着,每天在水边的徽 派别墅前徜徉,眼前的桃花潭氤氲蒙蒙,一副鲜活的水墨画时时横在眼前,其实,身临其境,人亦是画中的某个元素或者某个色彩点,有一种别样的生动。

  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在桃花潭艺术中心漫步,思绪会被文房四宝的儒香熏染,显得那样雅静而缱绻。但凡蕴藏着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人文情怀的地方,都会成为一处风景、一座城池、一个村落唯美的韵脚,让人神往。这不,著名国画家宋雨桂先生与安徽塞纳河畔酒店集团就将此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包装成了一个亮点,他们共同在此地打造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交流与创作基地、中国书画艺术高峰论坛、文房四宝产业基地、书画作品交易集散中心、皖南山水古民居旅游观光度假休闲胜地,在保护这片古老大地的同时,让远道而来者在这里阅古赏今、舞文弄墨。于是,更多的艺术大师在这里驻足,这里不仅有了宋雨桂水墨艺术馆,冯骥才民间艺术馆、韩美林艺术工作室、何家英人物画艺术馆等相继在此落成。这些艺术大师们在这里享受李白、汪伦的千古情谊,以诗意的人生艺术观在此探寻美丽的风光,遥望远去的帆影,他们在这里挥毫泼墨,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韵律和意境中向人们展示艺术魅力,使得这片千秋的山水鲜活生动起来。1535358217749312.png

  置身其中,不难看出桃花潭艺术中心的设计和规划是匠心独运的,整体风格与山水和文化如此相得益彰,融合的那么完美,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布局,都使得桃花潭增色添彩。在谈到当初选择桃花潭建造文化艺术中心时,安徽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创始人韦国平先生对我说,“我们看中这里,就是要在充分保护原有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把古典与现代相叠加,一加一大于二。我们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应该为旅游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当地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经济腾飞推波助澜”。

  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人文情怀的地方,都会成为一处风景、一座城池、一个村落唯美的韵脚,让人神往。在与韦国平先生简短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这位企业家的宏伟愿景和艺术情怀。

  ……

  眼前,小巷深深,老屋古朴,崭新的徽派建筑前花草傍道,小桥流水,一种古朴与现代的交织,一种往日曲调的吟哦与现代交响的合奏。此刻,岂止是一道风景,分明是一种精神,一种高雅的念想在心头绽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温馨况味,在眼前在心中荡漾开来。         

  凝视渡口,氤氲迷蒙,暗淡的光影柔和而朦胧,水边的树木漾着晚秋时日的苍劲和萧瑟,船夫手中的木桨划碎水墨时光,向岸边靠近,把我的思绪带离了过往的岁月,送向现代的彼岸。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歌声,那声振林越的歌喉是如此动听,韵味如天簌。抬脚离开的瞬间,我真是割舍不下桃花潭那水墨烟云的意境。不知诗人李白的那次游历,桃花潭的天空上是否也是这样氤氲弥漫,那岸上的歌声是不是如同我臆想的那样,唱得水波荡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