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我们是会见面的,当你静静地伫立在远方的时候,我正朝你走来。——题记


  决定进山的那一天,漫天的大雾笼罩着市区,汽车只能以20迈的速度蜗行,坐在车上,向窗外张望,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就像蒙上了一层纱幕,那么拥堵,那么混沌。不过还好,汽车一过白塔,雾气就渐渐消退了。我们逐渐远离了喧嚣,远离了那被污染了的空气。于是感觉畅快起来,心情也轻松起来。走柳泉,经将军墓,行御路,过安河,转高庄,历东沟,越石岩坡,终于来到太行川寨——王硇村。

  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情,站在村外四处打量,山上植被茂密,几乎看不到村庄的影子。仔细观察这里的地形,你会发现,如果不是有向导带路,或者用导航引领,一般人是找不到这个村庄的。原来王硇是一座隐蔽在山顶上的村庄,“天坛夜静乘星斗,石磴春深长薜萝”,而村庄的东、南、西三面被更高的山峰环绕,北面是一条干涸的小河,料想当年,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是吸引落难将军王得才的主要原因吧?这处隐秘的山村既便于藏身,又适于安居,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沙河的山水之胜,正在于此!谁能想到,在那高山之巅,云端之上,密林之中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村落?遥想当年,人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在高高的山顶上修建了这么多既有南方特色,又有北方风格的石楼?“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不只留存在唐诗的流风余韵里,此刻它就在眼前。

  建在村口的王硇戏楼,仿佛在笑纳四方宾朋,台上大屏幕滚动播出的是关于王硇的宣传纪录片,而这恰恰给古老宁静的山村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有心的村民在村边、广场、街头摆上一些核桃、红薯干、苹果等山货,供来往的游客选择。有趣的是,由于天色尚早,有一处摆地摊的主人不在摊前,一只黑色的、体型较小的狗狗懒洋洋地卧在山货旁边,两眼散漫的盯着我们,没有丝毫的怯意,也没有敌意,感觉很是可爱!等主人听到鼎沸的人声赶来后,狗狗才算完成任务,慢慢地离开:果然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狗狗。

  走进村庄,就走进了一段久远的历史。就地取材建立的石楼,红石为墙,白灰抹缝,干净而古朴,结实而厚重。虽然是用红石垒成,然而不乏精雕细刻的痕迹。记得那年去陕西韩城的党家村游览,着实为党家村的建筑布局惊叹,想不到在沙河的深山里,竟然也有一个建于明代的村庄能和它相媲美。这里街道里巷一尘不染,地面全部用红石板铺就,靠墙根处都有排水沟,雨水或生活污水可以沿沟而下,顺利排走,因而街道上没有脏水四溢的景象。街角处偶或有一盘石磨,或者是一座石碾,静默在那里,任悠长的时光把人们带回到600年前,去品味那一段历史的风雨。

  转过一个街角,也许在不经意间,你会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象,红石小巷深处,一个娇艳娉婷的女子正向你走来;而推开虚掩的厚实的木门,你就能感受到“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淳朴的山民生活。 雕花的门楼,遥相呼应的瞭望哨,错落有致的石楼群,拐弯抹角的墙角,都昭示着王硇村古人的智慧;“绿叶青葱傍石栽”,门前的一小畦菜,探出墙外的一枝繁花,爬上矮墙的一串瓜蔓,门上斑驳的对联,无不显示出山村人家对生活的热爱!

  徜徉在王硇的街道上,沿街的房屋依傍山势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村内大街小巷,曲折回环,彼此连通,互相呼应,各户人家关上门自成体系,打开门又互相联系。这种设计巧妙的布局,既便于人们日常生活,也利于对外敌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县政府和抗日独立营一连就曾驻扎于此,人们利用村庄的有利地形与日本鬼子周旋 ,保家卫国,这里又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人家门板上都书写着古朴的对联,黑色底漆的木门上面,红漆的底子,黄漆的上下边缘,黑漆的大字,三色相配,拙重而充满古韵;对联字体古拙苍劲,历经岁月沧桑,墨痕入木三分。诸如 “西宅翰墨,东园图书”“文章江海,书籍林泉”等内容表现了王硇人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人们以诗书为乐事,不求闻达,只为提升修养的恬淡的人生追求;而“日暖三槐绿,风清五桂香”读之使人如同看见一幅清新美丽的画卷,闻到桂花的清香,感觉生活如此美好;“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教人持家节俭而又不忘以诗书自励,既接地气又文雅脱俗,而且色彩感极强,声情并茂,读之令人满口生香。这些对联既有对自身修养的期许,更寄寓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热爱与追求。

  在这里,可以感受田园淳朴之美,享受山居之静,生活简单到极致;可以看松间明月朗照,听泉流石上之声,心灵净化到极致!

  慢慢的走在红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感受安静宁谧的山村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诗书氛围,而这浓浓的文化氛围正像那山间的一股清泉,汩汩的在心中流淌;又恰似一阵清风,拂过面庞耳际,让心情豁然开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