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近,一段所谓“射书”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一周之内,我收到十几位书法爱好者通过微信转来的视频画面,有人询问这能否算是书法,也有人对此气愤已极,说这是对书法的戏弄,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为此,我上网查询了有关信息,发现讨伐之声不绝于耳,更有激愤者以“文化将死,必出妖孽”为题加以抨击。

  对此,我认为,倘若只从此事的表象上去议论、去褒贬,甚或去抨击、去讨伐,实在是没有多少学术意义,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大家最好冷静下来,问一问“射书”究竟射到了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的观点如下:


   其一,“射书”射到了何为书法这个长期困扰大众,甚至困扰书家的一个严肃且亟待明晰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不把文字在书写中产生艺术气象的书写原则加以明确,那么,各类江湖书法者会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而胡乱涂抹,如此,各类的所谓书法艺术就会不停滋生,甚至蔓延。随之而来的盲目叫好声还会此起彼伏。这种艺术上的浅薄,甚或无知,将会不断地消磨我们这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大国形象。


   其二,“射书”射到了书法艺术能否创新、如何创新的艺术方向问题。首先,我要说,书法可以创新,应该创新。纵观历史,求新求变的书家不在少数,而且不失有大成者。诸如“草圣”张旭、怀素当时的书法,也并非没有异议。以至于到了宋朝,米芾还在《论草书帖》中如此吐槽:“张旭俗子,变乱古法”;怀素“稍到天成”“不能高古”。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张旭、怀素的“草圣”地位。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苏东坡、黄庭坚、王铎等书法大家的笔墨中看到他们对书法的创新,由此,推动了书法的不断发展。正因如此,也才使我们今人有幸享受到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盛宴。


   仅从创新角度说,“射书”者这种创新精神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书法该如何创新?“射书”是书法创新吗?我认为,创新首先必须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否则,何谈创新?所以,我们判定书法创新,关键要看创新者是否遵循了书写中国汉字的基本原则,是否遵循了各种书体的书写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给我们呈现出了具有艺术美的气象。由此判定,“射书”与书法创新连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谈到这里,我们倒是可以说一下当今书坛常常被诟病的“丑书”(个别丑书除外)。我的看法是应该对所谓的“丑书”给予充分尊重,因为它脱胎于传统书法,而非胡涂乱抹,它给传统书法增添了新的意趣,呈现了新的书法气象。这种所谓的“丑”,是具有美学特质的新的一种美的图式表现。


  其三,“射书”射到了书家成名是靠真本事,还是靠讨巧、忽悠、起哄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书法作品走入市场,书法艺术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之后,不仅拿毛笔写字的人多了起来,而且急于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变现的更是大有人在。为此,在目前“认头衔,轻艺术”的畸形艺术市场面前,真假书家都在努力地以各种方式,诸如自封“大师”,自诩“第一”,甚或号称“超越王羲之的书法家”等等,把自己“做大做强”,以此吸引买家的眼球。据网上信息,此位表演“射书”的中年人,也是具有赶超王羲之的雄心壮志,后来觉得拿毛笔写书法是无望了,才索性拿起了注射器。问题来了,有雄心壮志没有毛病,但是,一切艺术,当然包括书法艺术,必须要遵循其艺术规律,循序渐进。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艺术规律去急功近利地胡涂乱抹,更不能以“百姓不懂艺术”为借口来抬高自己、蒙骗百姓。说到这里,我在此向书家呼吁:我们可以希望或要求大众、买家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劳动,同时,我们自身更要珍视艺术良心。所以,书家想成名不是罪过,关键是要用艺术实力武装自己、强大自己,要让自己在不断向古代先贤的学习中长真本事。否则,靠功利手段成名,靠忽悠或表演吸引大众眼球,虽然不能说是罪过,却也真的不大地道了。


  最后,我想对“射书”者说,我认真看了你以往的“射书”,客观地说,有些图式还真的具有几分墨象,你何必非得愣是往书法上靠呢?其实,这话又不仅仅是说给“射书”者。真的,想靠凑热闹成名,实在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门槛的,都是要经受历史考验的。



  此文发表于2018年8月1日《中国书画报》第9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