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是老北京的一个行当,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也是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相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一位明朝的宰相为一种“民间手艺”当“代言人”,其中确实是有些蹊跷。小时候听姥姥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代代相传,防止功臣们篡位,临终前想就把和自己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全部铲除。一位卖糖的老人与刘伯温调换服装,引开杀手,使其侥幸逃脱。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流落四方,天天挑着糖担以换破烂为生。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发现糖加热变软后可以制成各种形态,于是就制作了小鸡小狗什么的,因为精致可爱,且观赏后还很好吃,于是小孩子们争先购买。从此就形成了一门精湛的手艺,流传至今。据说传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了。

       不过我成年后还听到过另外一种传说,说是朱元璋命刘伯温领兵攻打驻军鄱阳湖的陈友谅与张士诚,刘伯温因作战失利,被困在城中难以脱身,后来巧遇一个吹糖人艺人,让刘伯温装扮其徒弟,挑着糖担混出了城门。此艺人并未留下姓名。只说若日后我们有难时,莫忘相助……

       后来“吹糖人”的行业不知为何得罪了权贵被禁。刘伯温为了报答吹糖人艺人救命之恩,奏请朱元璋开禁,准许“吹糖人”在民间重新营业。使“吹糖人”这一行业得以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偶尔也能见到过吹糖人的小贩,他们一般肩挑一付担子走街串巷。一头是一带架的长方柜,柜下方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小炭炉,炉上有一盛着麦芽糖溶化为糖稀的铁勺。木架分为两层,每层均有数个小插孔,便于插放糖人,架边挂着装有小苇杆的布袋,架下有两个抽屉,放着各种形状的木模子与滑石粉。挑子的另一头,亦为一水柜,里面存放未溶化的麦芽糖块和苇杆等。说是“吹糖人”,其实吹出的“人”形却很少,。因为主顾基本是儿童,动物形状更惹他们喜爱。好看,好玩,玩完后还好吃,制作各种动物与 “人形”糖人相对简单,反正一会就会被吃掉,也不必费太大的劲儿。吹糖人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先用小铲取一点儿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扯、捏,然后用嘴衔着,吹起泡后又迅速放到木模内,再用力一吹,静止一会儿,再用苇秆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两三分钟,一只“小鸡”或“小狗”便大功告成了。有的也不用木模直接在糖稀泡上揉、搓、扯、捏,制成各种动物。由于是直接吹的,形态各异,憨态可掬,似乎更招人喜爱。

       我小的时候姥姥却不许我看吹糖人的,姥姥说,也不知道那吹糖人的有没有什么病,用嘴吹太不卫生。因此不许我买。其实“吹”唐人的也并不都是用嘴吹,还有用糖稀画画的。用一块儿占了油的抹布在一块石板上轻轻擦一下,然后用勺舀上少许热糖稀,慢慢地提拉成一条糖线,再用糖稀形成的糖线上下左右地在石板上画出,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于是一幅“糖画”就形成了,由于石板散热极快,所以糖稀基本上占到石板就凉了凝固了,由于石板光滑,糖稀也不会粘上,最后小贩再用糖稀在制成的糖人身上点出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完成了。

       不过姥姥还有不让我接触“吹糖人”的还有第二个原因。当年买糖人的不一定要用钱买,也可以用废品“换”。因为当时的小孩子许多是没有零花钱的,所以,如果想要糖人,吹糖人的就会告诉你也可以用废品换。小孩子一般不太懂事,常常会瞒着大人,从家里拿出些东西去换。久而久之,也会有孩子把家里有用的东西或值钱的东西等等,拿出去换了糖人,因此,吹糖人的教唆小孩头从家里偷东西的骂名也就传开了。幸好吹糖人的小贩们也逐渐吸取了教训,一律改用明码标价的方式,大约是一个糖人2-3分钱,好一点的5分钱,不过虽然如此,工商业改造之后,特别是60年代的困难时期之后,吹糖人的还是彻底的消失了。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民间的手艺开始逐步恢复,一些祖传的工艺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吹糖人的技艺也得到了很高的待遇。据说,有父子两人常年在王府井小吃街“安营扎寨”,靠着吹糖手艺谋生,还获得了北京民间艺人协会会员的名分。北京的地坛庙会每年都会设有“吹糖人的”摊位。我的一位摄影家朋友张林初先生还用相机记录了糖人的制作过程。我想这些资料也若干年后也许可以成为老北京消失的老行当一种记录。对于老手艺的传承保护,我想在今天也许是迫在眉睫,许多老艺人已经是年近古稀,即使是建在有很多已经不能带徒传授了,尤其是一些费力气、回报低的行当更是不敢设想他们的未来。

       如果可能的话政府应采取政策性保护扶持措施,尽可能提供一些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尤其时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丰富工艺内涵的老手艺,则可以在资金上予以一定的扶持,增强其发展的力度。而对于老的手艺人自身而言,单单依靠政府的支持是无法长期维系的,要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求自身的创新、求自身的发展。如同当年的刘伯温用糖制成糖稀,再制成各种糖人玩具,增加了糖的附加值,使吹糖人的行当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以及后来的用“破烂换糖人”改为一律“明码标价”,使吹糖人的摆脱了“教唆偷盗”的骂名。只有探索新路,才能创造新生存空间和创造出更大的发展余地。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在飞速发展,难免有一些老的东西会逐步地消失,“适者生存”是大自然规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用各种形式为后人,记录下各种民间手艺的各种瞬间,也是我们每各人的历史责任。

       插图摄影者:张林初   吹糖人第四传人和他的十二生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