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天际出,顿觉绝尘埃”,古老的千朵莲花山,从北魏起,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随着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去往千山的朝圣之路上,更多了那些秉承艺术并心有佛陀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站在了这样的人群中的崔莉,还太年轻。她以画家的身份来到龙泉寺,不为朝拜,也不为祈愿。她来,是为了在藏经阁的墙壁上留下些菩提的印记。

         在今天,凡看到藏经阁内壁画的人们,最初一定会被那些流畅的线条,浓丽的色彩所吸引,而二十诸天庄严神秘的形象,透射出来的佛教文化的魅力才是最终打动人内心的根源。崔莉等鞍海画家参照了明代中国壁画的颠峰之作法海寺壁画的创绘技法,绘出的天神形态既端庄肃穆又奔放洒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佛教对“天”的信仰。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去处。能把天神像画到感染人心的画家,内心也一定是充满善念,并祈求着众生之乐的。

        崔莉,就是这样一个心奉莲花的人.

        心中有佛陀,笔下有菩提。菩提既是佛佑的觉悟和智慧。觉与智恰好是一位画家应有的禀赋。而这份禀赋是天分与勤勉修为而成的。

        在千山绘制壁画的半年时光中,难得有了空闲,崔莉就去寻访千山的寺庙,拜谒佛门中人,慨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之际,一种兼爱众生的智慧在她的心里生了根。钟灵毓秀,旖旎多姿的千华山风光滋生了她笔下的禅意,用自己的悟性来表达对生命和心灵的关注,把对真实人生的追求融入绘画艺术中,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

       她感悟出山河大地都是自性的显现,溪水潺潺俱是如来说法的声音,山峰多姿全是佛陀美妙的姿态。她把这份对佛学的感悟融入到创作中,让笔下的线条和色彩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

        随光阴流转,崔莉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生活的悲喜,沉积着生命之重,画风也逐渐成熟。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崔莉游历了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观看了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真正站在法海寺壁画中佛像的面前时,那细致入微的画工深深震撼了这位渴望提升自己的年轻画家的心。视野开阔之后,她潜心创作了很多佛教题材的作品,大约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虔敬之心,打动了佛主,使得她下笔有如神助,一线一色间,俱得神韵。

       前不久,崔莉历时两个月以法海寺壁画中佛像为版本所绘制的两幅菩萨更是受到诸多佛家弟子的膜拜,最后被海城牛庄观音寺主持湛然师父收藏供奉。 

     仅是菩萨脚下那一角,就足够端详。神兽双目狰明,仰望菩萨——佛是它唯一的敬畏。这一眼色的捕捉,没有几年真功夫是画不得的。佛衣拂动间,饰珠若有光,罗带似有风。尤以垂在佛足边的透明丝络令人称奇,有无之间,出神入化矣!

        作为海城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崔莉带动着青年书画家们进入一种终生求索画艺的境界中。到各风景名胜写生采风,组织各种大型书画展,积极推荐作品参展,推动了海城青年美术家们的创作进程。在为同仁开拓展示平台的同时,崔莉每天坚持着自己的探索和创作——

       2014年作品《君子欣然》入选“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并被主办方收藏,其作品被北京盛世元典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12.2万元的高价拍卖成交。不是拿金钱衡量艺术,而恰是对艺术的认可和尊重。见过此画的人,无不为静泊的兰花所动——花是静止的,然后在画家的笔下,分明是在悄然呼吸着的,也是在默然欣喜着的。君子欣然,与懂得的人对视。

       2017年,崔莉参与创作辽宁省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与郝庆田先生合作的巨幅画作《营口与牛庄开埠》,从整理收集资料到创作草图历时一年,草图通过后正式创作,又用了多半年之久才完成这幅作品。作品一经展出,观者如云。行家里手津津乐道的是题材技艺;业外之人则爱那被画笔再现的历史,被色彩倒转的光阴,他们带着满眼的欣喜拍摄画面,也郑重地把自己嵌入画面,定格为美的纪念。一位头上包着旧色方巾的老妇人,听到旁边人指点那个一身古蓝色旗袍,秀发轻挽的女士就是崔莉时,一定要与她合影,局促而坚持……《营口与牛庄开埠》最后获得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而在崔莉的案头,那张与坊间阿姨的合影,时刻让她感觉到,那一双双渴望艺术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这世间的灵魂都是向美而生的,只是有的已然觉醒,有的蒙昧未开。身为画家,有如天之使者,有责任在自然中寻求美的密令,并将它破译给众生之眼——以画的形式。

     《星空之谜》上映的时候,崔莉一个人在装修中的冰冷的电影院里,向梵高致敬。如同梵高为世人画出神秘星空的幻象与真实,崔莉坚守着的,不也是以笔呈现一花一世界的善与温暖么?

       在崔莉的画室里,却光尘俱静,给人隔世离空之感。唯如此沉淀的内心,方可与世无争,为梦潜行。随意放置的画作中,那淡泊如寂的君子兰,垂颈沉思的紫藤,欲言又止的仕女,还有冰白瓷瓶中,一角莲蓬,一杆芦花都美得那般安然。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素手拈笔,轻点朱砂。今世,她为了丹青而来,渡一段尘缘,结一段佛缘。听那暮色晚钟里,是画中人的低语,道尽了慈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