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节后,我进入蒲圻二中读高一,住在城关东街的表姑家。表姑读初二的女儿韩丽,也就是我表妹,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我们班上有个叫王敏的同学,住在南门头,是王天相的孙女。

  在现在的赤壁,过去的蒲圻,王天相可谓是传奇般的人物。

  上小学时,爷爷在新店公社供销合作社当炊事员。由于离我就读的龙会桥学校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便经常去爷爷那里蹭饭吃,有时还在那里睡觉。听在合作社工作的叔叔阿姨们说:王天相是毛主席的马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名老红军。解放初期,组织上安排他创办蒲圻县第一个军人供销合作社并担任社长。他看到许多农民来买东西时,畏畏缩缩,瞄了一眼就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就走,十分奇怪:“你们干啥子嘛?想买东西就买嘛,摇哪样(什么)头?”农民们两手一摊:“没钱怎么买东西?”“毛大哥讲过了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现在革命胜利了,共产主义了,你们要哪样,我拿给你们不就行了。”这些话是不是王天相的原话,我不得而知。但农民都比较实在,既然买东西不要钱,那就拿吧。一来二去,合作社就被王天相“卖”空了,“卖”垮了。

  坊间传闻,说王天相有一支毛主席亲手赠送的手枪,上刻草书“毛泽东”三个字。“文革”期间,造反派想把王天相抓去批斗,还在一个下雪的冬夜包围了他的住宅。但他毫无惧色,将手枪放在桌上,刻字的那面朝上,一言不发,吓得造反派连忙撤退。还据说,王天相的老婆是富农的遗孀,孩子都是带过来的。老婆要是与他观点不一致,或者说了让他感觉是反动的话,他便打电话到公安局,叫人把他老婆抓起来;到没有人做饭了,自己和孩子肚子饿了的时候,就又打电话到公安局,叫人把他老婆放回来做饭。公安局的警察都知道他的秉性,也就根本没有人为难他老婆,仅只是在他面前走走过场而矣。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没有人去证实,也没有必要去证实。但恰恰说明了王天相坦坦荡荡,疾恶如仇,念念不忘毛主席的教诲。

  当时,二中的初二,好像有5个班。与表妹关系甚好、同为3班的同学吴凤秀,住在北街。那时,吴凤秀每次都是从北街走到东街,然后约表妹一起上学。据她俩说,王敏经常给他们讲她爷爷的故事。

  王天相是四川巴中人,早年叫王天祥,兄弟8人,他是老五。他的三哥王天德,是中共地下党员。当时,红军在驻地鼎山开设门诊救治伤病员,宣传革命道理。1933年7月,在三哥的指引下,王天相和四哥王天鹏参加了红军。

  王天相身材不高,只有1.6米左右。他虽没有文化,但脑袋灵活好使,行动敏捷。最初,他在红一方面军从事“特务”工作。有一次他带8个侦察员身穿便衣执行任务,走到村口发现6个“民团”各拿枪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老百姓”往村外赶。他组织大家埋伏在路两边树丛里,待目标移近,出其不意地制服了“民团”,救出了6个“老百姓”。后来,他才知道被解救的“老百姓”是中共地下党员。不久,王天相由他们引荐调入中央警卫团做警卫,从此有机会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经常见面。

  长征期间,王天相与众勇士一道冒着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被授予纪念章。爬雪山、过草地时,他几乎一直都跟随毛主席,给毛主席放马、喂马。一次,部队休整,他牵着毛主席的“坐骑”在一块草坪放牧,蓦然发现有一颗地雷。为保证人马的安全,他挥鞭驱马跳开,自己则迅速扑倒在地,躲过了一劫。

  长征途中,毛主席经常用极其幽默的湖南口音与身边的警卫员交谈,并根据各人的特征取诨号,让大家感到十分亲切、轻松自然,豪无拘谨之感。王天相面相上看有点“憨”,但行动敏捷,特别机灵,毛主席诙谐地对他说:给你取个“穿山甲”的雅号,同意啵?

  “毛大哥赐号,是我的福分。”王天相经常称主席为“大哥”。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他作为老红军到杨家岭李家港小学讲革命史,还这么称呼毛主席。当时,就被人低声责怪:“毛主席是伟人,你是么人?记住,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能叫毛大哥,要叫毛主席。”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我军为保存力量,根据战略需要,灵活转移。一天傍晚,大部队与蒋军交火时,被“十八道凉水河”拦住了去路。中央后勤机关决定:凡是会水的战士,均带5个人泅渡过河。

  由于天气寒冷,王天相带2个人过河后,身子冷得直哆嗦,返回上岸尚未蹲下身子,左膀右臂和背部就趴了两男一女。他感觉不好使劲,心里有点烦,便用四川话骂道:背你娘的脚,让我喘一口气。随着右臂使劲往后一捣,一人被捣翻在地。就在这时,王天相只觉一股冷风朝头上袭去,他机灵地躲开,一根手杖打在了右臂上。王天相有点恼怒,边转身边掏“家伙”。心想:今天就是我的团长,我都要和他干一架。当他睁大眼睛,看到揍他的是庄严威仪的朱德总司令,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朱德总司令瞪了他一眼,厉声道:今天别人背5个人过河,你要背10个人过河,少一个或有一个出现意外,就叫你们团长提着你的脑袋来见我。

  解放战争时期,王天相参加淮海、平津等战役后,随大军南下,在30军90师268团担任排长。部队进驻大别山后,王天相带着两个警卫打扮成老百姓,到山下集市买粮。走到一粮铺前,见一位老汉捶打着两只空箩筐嚎啕大哭。王天相忙上前去问他为啥哭,老汉泣不成声道:这是么世道哦!我卖一担谷子换了两块银元,去购盐时,盐老板把两块银元一摸一瞧,说是假的,天啦!我受骗了,再去找买谷子的国民党论理,他们不认了,还用枪托儿搡我。王天相忿然道:害人的国民党该凌刀细剐。便将老汉手里的两块假银元接过来,顺手放在胸前口袋里,将自己带来的两块真银元给了老汉。

  王天相三人购买了一批粮食后,刚离开集市就被蒋军发现了。他让两个警卫迅速把粮食藏起来,分头撤离,自己留下来掩护。正当他撤退时,遭遇左右两路向他逼近的蒋军。危急之际,一颗手榴弹在左边的蒋军中开花,措手不及的蒋军被炸飞一片。原来,是我军接应的战士及时赶到。右边的蒋军见状,开始仓皇逃窜。而就在此时,右边一个长官模样的家伙逃亡之时,转身朝王天相的胸部连开了两枪。

  王天相站在那儿没有倒下,一摸胸口不疼,却摸着了两颗子弹头。那是因为两块重叠的假银元挡住了子弹,一块打崩裂了,另一块打凹陷了。粮食调运到部队后,王天相的战友拿过两块坏损的银元打趣地对大家说:王排长今天差点见了阎王,要不是这两块假银元救了他的命,我们现在该向他献花圈了。

  后来,王天相调到沔阳军分区担任后勤科长,继续负责部队粮食储备供给和调运工作。有一次,他在运粮途中遭遇蒋军,左胯部中弹,虽被军医取了弹头,但仍有一小块弹片由于钻入较深,无法取出。王天相当时年轻,感觉无碍。但年龄大了以后,每遇阴雨天就酸胀疼痛。

  1949年初夏,解放大军从洪湖乌林渡江进入赤壁,在赵李桥的羊楼司击溃了国民党残余势力,解放了蒲圻。从此,王天相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了蒲圻。

  关于王天相把军人供销合作社“卖”垮之事,王敏证实是真的:

  爷爷把合作社“卖”空了之后,省里通知他去开会。有人怕他因“搞垮”了合作社而坐牢,叫他把行李一并带上。同去开会的人也怕受牵连,害怕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爷爷却丝毫不惧,吃饭时不但把自己桌上的饭菜吃了,还把别人桌上的也吃了,然后到客房里呼呼大睡,像没事一样。

  下午开会,坐在主席台上主持会议的领导问:“蒲圻的王天相来了吗?”

  “来了。”爷爷很镇静。

  听说你把合作社“卖”垮了,是不是?

  “不错!”爷爷亮开嗓门:“我一没贪污,二没浪费。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嘛!”

  主席台上的一排领导“哄”的大笑起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王敏说,她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毛主席接见,还三次去过北京。

  1956年6月,应该是毛主席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的时候。一天,县里通知王天相,说有中央领导接见。出于保密,通知的人没有告诉是哪位中央领导,但王天相猜想可能是毛主席。他知道主席不会忘记当年的警卫和工作人员,包括他这个马夫。于是,他上穿白绸衣,下穿黑绸裤,脚着大头牛皮凉鞋,想让主席看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王天相到武汉后,被人领着走向黄鹤楼附近的一栋楼房。守门的警卫不让进,要他出示证件,他说是上面通知他来的,有中央领导要接见他。警卫进去了一会儿,出来把他带了进去。见到日思夜想的毛主席,王天相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主席朝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用幽默的湖南口音说:穿山甲,你大变样了,这大头凉鞋擦得这么亮,简直把你这个穿山甲的影子都照出来啦!

  王天相没有读过书,不懂毛主席说这话的意思。他去问别人,谁都不敢臆断毛主席的话,也就不知怎么回答他。他心里认为,毛主席是在批评他“翻身忘本”。回到家里,他脱下了装束,换上了昔日的旧军装,连牛皮凉鞋也换成草鞋。王天相的举动,让养子王修齐很不高兴。那套装束,是家里人为他去见中央领导,特意准备的;那双大头牛皮凉鞋,是他亲自为爸爸擦亮的。

  1959年春节期间,王天相与时任蒲圻县车埠区枫桥公社党委副书记但昭清等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参观。这次,他穿得很朴素,脚上还打着长征时花格状绑带,希望这种“革命本色”能够得到主席夸奖。由于手头比较拮据,他还想找毛主席要点钱。可是,毛主席这次不在北京,而是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央会议。

  1963年,65岁的王天相退休了。随后几年,相继遇上“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甚至想抓王天相去批斗。王天相知道后,忿然地对人讲:有两件事我想不通,一是为什么要揪斗老干部,二是为什么学生不念书。于是,他先后两次上北京,想找毛主席问个清楚,可是再也没有见到毛主席。

  1979年冬,我放学经过原县委大礼堂,听到礼堂里传出哀乐,看到黑底白字的横幅写着“深切哀悼王天相同志”,才知道这位令人尊敬的老红军,不幸病故。

  王天相故去了,名字刻在赤壁市烈士陵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故事,却至今在赤壁流传不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