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510831124671.jpg“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诗经》中战友征战之时互相唱和之歌,每当读到此诗,我都会想念一同当兵服役,一同战斗生活,一同在军营大熔炉里摸爬滚打、淬火锤炼的战友们。在迎来建军91周年之际,最想跟大家说一说的是我的战友、密友、挚友张立民。

我和立民同是50后生人,同是70年代初当兵,同是做了几十年文字工作的政工干部,两人又脚前脚后在部队工作岗位上退休。由于两人性相近,习相同,属于那种情趣爱好可类聚群分的人,相比于唱歌跳舞搓麻垂钓,我们都更喜欢欣赏山水之乐,拍照摄影,也喜欢坐在一起甩老K。相识至今,一晃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退休后我们虽然聚少离多,却越走越交心,越处情越深。

有一段日子没有见到立民,听说他最近火了,不但新作频发,被各大纸媒、网媒转载,在全国知名中文网站“银河悦读中文网”上还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写手”。他先后在网站上发了34篇文章,21篇获得金星奖,2篇获得银星奖,获奖率够高的啦,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个张立民吗?

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就来聊一聊我们老哥俩。

当兵初期,我和立民并不在一个部队,我在沈阳空军服役,他在山西的北空服役,因为在部队干新闻报道属同行,在报纸和刊物上经常是不见其面,但闻其名。

八十年代中期,立民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从北空调回老家沈阳,我们有幸在沈空政治部机关共事多年。记得初次见面,我们就有一见如故之感,他中等偏上个头,身材匀称,国字脸,浓眉大眼,面容清隽,是位典型的东北帅哥。

那时我在沈空机关搞新闻报道,时不时能在《解放军报》《空军报》和省市地方报露露脸,在军中新闻界也算小有名气,和立民相处后才真正领悟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我的眼中,立民不但颜值高,工作能力强,文笔文品尤其好。当时他在沈空政治部秘书处政研室工作,机关人员“会办事、出主意、写文章”三大本事他全能,尤其是搞调研、写文章,是个行家里手。经他之手的领导讲话稿、经验汇总、调查报告等文秘材料文路清晰、文笔流畅、文字干净,上报对机关领导有参考价值,下发对部队官兵有指导意义。

他常和我谈论写东西的“三不”“三要”窍门——不在上面的材料上扒皮,不在下面的材料中汇总,不从报纸刊物的文章中剪裁;要多跑、常下部队,要多动脑琢磨问题,要多动手亲力亲为。

他写出的材料可用性极高,经常被上级转发。秘书处是机关各部的协调统管部门,哪个部门的领导下基层搞调研,都愿意带上立民去。他是机关里公认的为数不多的笔杆子,文笔好,文风也扎实。

记得有一次沈空政治部派他到部队蹲点,调查改革开放之后兵源文化素质情况,他拎个小包,拔腿就走,在辽南部队一蹲就是几个月,从航空兵部队的机务中队到飞行大队,从地面部队的排连到营团,从基层连队到机关分队,他横到了边,竖到了底。通过个别沟通,集体座谈,调查个体兵源变化的表象,了解年度兵源问题的倾向,摸透改革开放对军队建设冲击影响的普遍现象,找准这些表象、倾向、普遍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新情况下如何带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他呈给沈空机关领导一份几万字有骨头有肉的调研报告。记得那次立民回到机关后,脸小了、眼大了,也黑了瘦了。我曾和他开玩笑:“几个月不回家,你也憋得住,蹲得下。家不要啦,老婆孩子不管啦?”他听了嘿嘿一乐,算是回了我。

立民的心血没白费,沈空首长以此报告做出了决定,在全区部队开展为期一年的士兵道德培育活动,这项工作在部队引起广泛反响,活动成果在全空军加以推广。

webwxgetmsgimg (4).jpg立民优美的文笔文品赖于他优秀的人格人品。在机关里,文笔好的人不少,文品人品兼优的人不多。自古文人多相轻,但和立民交往感觉却很舒服,没有那种相轻互斥之感。他也从不对别人评头论足,妄加揣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互借鉴,相得益彰。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正是因为他虚怀若谷,上进好学,把心思都用在工作和事业上,肚子里才长不出弯弯肠子,满身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九十年代初期,我已是一个近20年兵龄的“老机关”了,期间曾几次想下部队基层历练历练,领导都以当前岗位需要没有批准。部队曾有明文规定,没有基层主官任职经历不能进入作战部队的领导班子,我虽然工作成绩不错,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眼看任职年龄快要到年限,职务晋升无望,还在新闻科长(副团)的岗位上晃荡,难免心有不甘。每逢因此事心情郁闷向立民倾诉时,他指给你的绝不是旁门左道,而是像亲大哥一样劝慰你开导你,帮你领悟靠能力升职、靠本事吃饭,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的人生真谛。我也正是在和立民的交往中解开了官场上现行的X+Y≠Z这道多人解不开的不等式。

立民优秀的人格人品铸就了他出彩的军魄军魂。退休近十年,我和立民比较真是相形见绌,自愧不如。我退休后自感无官一身轻,无责一心静。每天三饱一倒修身养性,日子过得闲散空乏,偶尔静心思忖,觉得生活少了点滋味,像是缺了些什么。

近两年见到立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步入老年阶层的人群还可以发挥余热,退休以后的生活还有许多能够实现的梦想。

退休后时隔几年去立民家里再次相见,他腰不弯、背不驼,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仍保持着一个老军人的容姿和体魄。走进他的卧室兼书房,更显现出一个老军人的本色。放眼屋内,色调简素,通透清爽,横平竖直,一尘不染。木床、军被、书桌、椅子、电脑、笔筒,简洁得令人叹赏。房间里最多的是书,一摞摞的书笔挺地屹立在床头、书桌、书架、书柜上,像士兵整装列队的战阵,一字长龙排列。他至今保持着每天看书、看报、上网学习的好习惯,还像当年一样求知若渴,求新入迷。

1532510636109081.jpg真不敢相信站在面前的这位老战友变成了一位无龄感的年轻人,生活得如此的有滋有味有乐趣。在他的书架上,我看到摆着两部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一本是《游记中国》,一本是《寻访中国古战场》,都是近两年立民的著述。叙谈后我才得知,退休后他成了闲暇时间的富翁,便和夫人一同饶有兴趣地畅游祖国各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雪山草地,边关大漠,海角天涯,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一般游客外出旅游无非是吃喝玩乐加购物,立民与人不同之处是边走边读,边写边收获,把旅游的过程变成学习求知,传播中华文明的历程。在游玩过程中,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着重观赏文明奇观,解读文明密码。于是在遍游了祖国灿烂文遗景观之后,立民便写出了“古都西安寻根”“湖湘文化求索”“吴越大地履痕”“闽南海滨拾珠”“长江三峡访友”“天府之国揽胜”等74篇游记。我在拜读他的《游记中国》随笔之时,发现他写的并不是一般的旅游指南和日程攻略,每篇的游记都突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感受,在介绍景观价值、旅游方法和旅游线路的同时,着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等学科知识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归纳,把旅游的过程变成了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充实心灵的历程。将中华大地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场所变为游人们学习了解吸取华夏优秀文化的课堂。难怪有的旅行社把立民撰写的游记作为招揽生意的广告四处散发。

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第二部著作《寻访中国古战场》。在多次的旅游观光中立民发现很多古迹的背后都隐匿着远古时代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历史故事。一处风景地,即是一个古战场,如同一个堰湖就是一个地震源一样,这些历史上的征战之地记录了我们华夏民族、中华大地的由来和定型过程。立民以一个老军人的独特视角与嗅觉,对全国各地遗存千年的古战场进行了艰苦的考察与探索。他除了乘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多次往返重要遗址,更是策划了多达八次的长途自驾路线深入探索,总行程四万多公里,三下江南,两进内蒙,八次横穿中原大地、河西走廊,穿越陕西汉中和川西北。在实地探访考察的基础上,查阅几百万字的史书、兵书、历史资料。历时三年,四易其稿,写出了36篇纪实随笔,对36个中国古战场方位进行确认,各个古战场承载战役的盛况与双方交战的胜负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军事思想的沿革,兵法的形成发展都做了详尽的论证。

在和立民交谈中我曾问过他,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们崇尚的是享乐主义,快乐生活,你写古战场这类书籍既不挣钱,又自搭其利,图啥呢?立民给我的回答还是满满的正能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这辈子一不图钱,二不图名,退休了没事做了不能无所事事,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能为军队文化留点什么就留点什么。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如今,立民的这两本著作分别被辽宁省图书馆永久收藏,其中多篇随笔被《中国地名》国家核心期刊转发,文章也在“中国银河悦读中文网”成为热门连载。

我想,如果我,如果我们,如果社会上的退休阶层人民都能像立民一样积极认真地感悟人生,享受生活,岂不美哉!乐哉!善哉!立民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展示了我们努力也可以向往的生活,我也要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