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静悄悄的黑龙江在纪念着那些美丽的苏军女兵


  英雄是不分身份地位、不分性别国界的。我崇拜所有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多年来,我一直珍藏了一本描写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是一本1977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定价0.31元的图书,当时是作为批判苏修新沙皇统治集团反面教材用的。然而,金子总会发光,经典就是经典。时至今日,全世界读者都可以客观真实地从这部作品中,认识和感受到俄罗斯当年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其实,本文标题里的“静悄悄”就是取自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我不知道那个故事发生的具体地方,但是由于我发现其同名电视剧大多数场景都是在黑河市的黑龙江完成的,故用了《静悄悄的黑龙江》,也算是一个小“剽窃”吧。

  拜访《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视剧拍摄基地纯属意外。那天,在入住的黑河宾馆里,我无意间得到了一个惊喜:在黑河市西郊9公里处有个中俄民族风情园。它是因为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国为拍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为拍摄基地而建成的。想一想,正值国家的70年阅兵纪念活动,我们9位战友能访一访这个特殊的地方,其意义将多么与众不同啊。

  伟大的作者——瓦西里耶夫。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说过:“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瓦西里耶夫,你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里面提到的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就正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


  这位名气不大、静悄悄的文学巨匠1924年5月21日出生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军队生活的影响。卫国战争爆发后,自愿当兵奔赴前线。在1956年才结束了军人生涯。2013年3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与爱妻合葬在莫斯科瓦甘科夫公墓。

  我觉得:有些作家尽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有名气,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负能量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布尔什维克的色彩,像原苏联的浦宁、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劳改犯诗人布罗斯基等,这些人其实是在充当着敌对势力可怜的走狗,他们的作品实际上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精神鸦片,叫人永远不齿。还有中国那些专靠揭露社会阴暗面、落后面,靠低级趣味取悦诺贝尔垂怜的《丰乳肥臀》、《红高粱》们,也同样是一小撮不爱祖国,以埋汰祖国为业的可怜作家。站在这位伟大的瓦西里耶夫面前,他们真的是同样一伙没有良心、没有祖国、没有幸福的龌龊而又卑鄙文人。我还同样讨厌少数同样当过兵,同样是军人子女的同学、同事,对国家、对共产党、对伟人毛主席没有丝毫感情,对建国64年身边的巨变视而不见,整天在污蔑和调侃自己的国家,发泄不满,和这位同样为军人后代的瓦西里耶夫比一比,真的是给革命军人老子丢脸!我是不会与这样的人为伍。正能量战争题材作品,必有超高的人气与读者。1987年夏天,瓦西里耶夫访华游览到长城,路上,他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他原著改编的这部电影。一位女服务员动情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瓦西里耶夫也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还听说,最近在中国大阅兵结束后,俄共议员建议将俄国家纪念日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取消,增设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都说明,正义的战争、与法西斯作战的苏联红军、优秀的作品是不会被人民遗忘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篇小说是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之作,最先于1969年发表在苏联《青春》杂志;1972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首次搬上银幕;2005年,中俄两国合拍成同名电视连续剧;2015年4月勒纳·达夫列特亚罗夫执导全新版同名电影在俄罗斯上映,8月25日在中国放映。在他2004年80岁生日时,俄总统普京发来祝贺电报:“您创作了许多沟通读者心灵的作品,使千百万崇拜您才气的人感到您是可亲可爱的人。伟大的卫国战争题材在您的创作中占有特殊位置。您真挚而热诚地讲述了那个英雄年代和一代军人命运的故事。您在书中提出了最重要的道德问题,坚定了对善良与人性以及对永恒的精神财富的信念。”我极为佩服这位瓦西里耶夫在进入耄耋之年后仍然坚持写作的勤奋,他甚至能在72岁高龄时学会使用电脑,用网络在文学世界里畅游。这位军人之后的事迹十分感人。

  我们是从8月24日黑河的黎明开始行游,又在9时30分来到了占地0.78平方公里的黑龙江中俄民族风情园。这儿有俄罗斯风情街、鄂伦春风情区等10功能区。我在那个独有情钟的影视风情区拍摄基地逗留了好久好久,满脑子里都是在寻找那篇小说故事里的旧址。在布满铁蒺藜的战壕,炮管直刺云空的高炮阵地,玻璃窗贴满米字防震条的民居和地下防空洞等景观中,我们的思绪与视角一下子被带到二战时期那个硝烟弥漫的苏德战场:我仿佛看见在1942年那个还寒未暖的5月,在俄罗斯171号的铁路会让站上还在弥漫着本地上等私酒那股浓郁的香气,似乎从房东玛丽亚·尼基福罗福的屋顶上正升腾着袅袅的炊烟,似乎从准尉警备长在黑龙江边点燃的篝火中飘来阵阵为姑娘烤肉的糊香;还观赏到由木屋、木桥、木栅栏、木轱辘井、尖顶木教堂构成的前苏联农庄所特有的传统的木制风格建筑。据说,所看到的建筑格局和所有建筑物,所有道具及模拟场景都是剧组无偿提供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为了准确再现二战时期俄罗斯村庄的独特风貌,剧组还专门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原木,花了40多天时间,在这个离俄布市仅有700多米的我国境内的黑龙江畔,搭建了一个上世纪40年代的纯正俄罗斯风格的小村庄。

  这个村庄包括30多间纯木质房屋,还有一座大仓库一座小教堂以及一条有高射炮护卫的旧式铁道。在好像非常熟悉的那个又矮又长的仓库——女兵宿舍,我拍下了许多当时的老物件:红旗、钢盔、步枪、炮弹、地雷、马灯、白桦木的床、列宁像、旧电话电台……还有那些演员的剧照像,用实木的框一围,太有怀旧的味道,那些年轻美丽的苏联女红军战士似乎都活灵活现真的站到了眼前。

  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堪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又一部由中国创作者改编、制作,而全部由国外演员出演的电视连续剧。不同的是,此剧除了部分场景是在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市及阿穆尔州布市取景外,大部分场景是在中国黑河市这个基地拍摄完成的。最叫我惊讶的是,该剧所有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均来自俄罗斯。其中五女一男六位主演是主创人员在莫斯科及阿穆尔州布市两地,从数百名演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男一号准尉“瓦斯科夫”由莫斯科电影学院高材生安德烈·叶夫根耶维奇·索科洛夫扮演,女一号女兵“热妮娅”由年轻漂亮、多才多艺的女演员达里娅·鲍里索夫娜·西蒙年科扮演。其他四位演员亦分别来自莫斯科电影学院和阿穆尔州艺术剧院。剧中有一场火车进站,军人面对军旗宣誓的大场面,共动用群众演员200多人,而这200多人全部来自俄罗斯,这在国内影视剧制作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卫国战争时期,1名准尉与5位女战士,在广袤森林、危险沼泽、清澈湖边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纳粹德寇企图炸毁基洛夫铁路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侵略战争对年轻女性的摧残,对人类美好生活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主题及人性关怀。

  这是一个既动人而又凄美的故事,1942年夏天,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高炮连女战士被调任到171会让站,这让驻守在这里的军运指挥官瓦斯科夫准尉大为惊讶。因为他原本只是请求罗斯托夫少校为他调派一些不酗酒、不和村里女人拉扯的士兵,没想到上校却为他调来了一群女兵。漂亮的女兵为小小的会让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每一个女兵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天,发现了空降的一个德军小分队前来偷袭铁路,准尉挑选了五位女兵前往狙击,想不到此行竟然成了这五位女兵的最后一次战斗……她们用苏联女红军战士年轻的生命保住了如今的俄罗斯边界。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5位牺牲的女兵就正是其中的缩影。

  如今,在这个静悄悄的影视基地,向北眺望,对岸的瞭望塔若隐若现,一江之隔的俄罗斯布拉维申斯克市的轮廓依稀可见,该市西郊欧式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黑龙江还是那样在静悄悄的流淌着。

  我眼前不由再次浮现出电影里的那个场景:“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我想,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要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坚强稳重的丽达班长;美丽动人的热妮娅;胖姑娘莉莎;怯弱可怜的嘉丽娅;纤弱文静的索妮娅。

  我们恋恋不舍,静悄悄的走了。可是奇怪:不管走了多远,甚至是回到大连家中,那首《落叶》的主题曲却总是萦绕在耳边:

  “你静静你静静的飘落

  铺满金黄金黄色的山坡

  你轻轻的歌唱流进弯弯的小河

  风儿把你送入天空

  你仍在飘落

  你甜美你甜美的春梦

  随着秋叶秋叶一起飘落

  你年轻的脸庞俯在泥土上诉说

  如果春天再次来临

  你还要唱歌

  飘落飘落

  远去了你的欢乐

  飘落飘落

  你从来没有被埋没…”

  是啊,70年了,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流血牺牲的前辈们、英雄们,还有您们五位女红军战士,您们从来没有被埋没,从来没有被忘记,今天,我们7位中国过去的男兵、2位女兵来看您们来了!以后我们还要再来看您们!会更用心去感受以前没在意的事,把这动人的故事传颂下去(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