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说:徽,是我的家?因为安徽是我母亲的老家。尽管我从未回去看过。

        房,是家的载体,有房有人才有家,老家,老居,是弄不清理还乱的感情。

        古徽居,是中国的传奇,是人间的妙笔!是安徽的最美!无以伦比!

        徽派古建筑,对于父母那一辈儿,多么亲切,多么司空见惯;对于我们以后的城市里孩子,却是多么陌生的词汇。才一年、十年过去,国内将近90多万个村落,被卷进历史长河消逝不见。不敢想,百年后呢?老房、老村的消失,几代人记忆被连根拔起,后代人记忆,只会停留在书本、博物馆的生硬记载里。所以,快赶去看看徽居,看看老房,赶在消失之前,用相机记录下仅剩的古居,用笔记本写下满满故事的情怀。留给后人,千百年过后,还能与过去、与徽式民居促膝交谈。

        安徽,美的东西很多,但是在我看来,最美不过那一座座赏心悦目的民居。神奇的徽派建筑,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老祖宗为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可再生的遗产。不珍惜,太可惜;不去看,就没机会了。记得:狡猾的美国佬在1997年,趋之若鹜聚到安徽黄村,花费1700万美元(约1.13亿人民币)买下座建筑只有两层楼、十六个房间的徽派民居——荫余堂,拆下一砖一瓦,原封不动搬到美国,放在了大波士顿塞勒姆的迪美博物馆,按照原貌复原,成为该馆引以为傲的收藏。21年过去了,这里日参观人数达上万。真令国人痛心疾首。我们守不住寂寞的拆迁房,却在异国他乡完整保存,是堕落?是讽刺!真不愿意再听到看到如此败家消息!传承、保护和弘扬徽州传统文化,不能急功近利,丢西瓜捡芝麻哦。

        我又想起一个无知和不慎重的败笔——把徽州市改名黄山市。1987年,本应该称为“徽州市”的徽州地区被命名为“黄山市”。徽州易名为黄山,据媒体讲,是缘于1979年邓小平的“黄山谈话”后,下面一些官员紧跟的结果。类似的还有南昌八一大桥上的那一对黑猫白猫。

        徽州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之名由歙州诏改而来。就是说,以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是在中国地图上把一座历史名城给抹掉了,难怪有人惊呼“可惜从此无徽州!”古徽州,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响深远,徽剧是京剧的前身,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安徽省的“安”字来自于安庆府,而“徽”则取自于徽州府的徽字,提到安徽自然少不了徽州,二合一的安徽省,如今改的是有“安”无“徽”了。就连人民日报也忍不不住了,2016年刊发了一篇文章《地名是回家的路》。文章提出,不妨考虑黄山市复名为徽州,理由是可以更好地接续情感,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有把包拯、李鸿章等人故里的庐州改为合肥市(对,就是那个“庐州月光洒心上”的庐州),改名之后,合肥自己推出的旅游口号就叫“两个胖胖欢迎你”,没文化太可怕,自黑起来简直让人心疼……崇安改名武夷山,是又一个发展旅游业的牺牲品,你去找徽州哭一会儿吧……

     对于那个陕西把我的出生地——长安改的西安市也不咋地。你听听:长安,多美的名字!丝绸之路的起点,取“长治久安”之意。“买花载酒入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长相思,在长安 ”……多少人的唐朝梦是从这个名字延伸出去的?好吧,现在改成了西安,只能叫我想到西安的肉夹馍了……令人扼腕长叹啊!改名也有成功的,如把没文化的大庸改成张家界市,还是起到了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效果。但把有那么厚文化底蕴的徽州弄丢了,实在可惜。相信,后来的有识之士一定还会还其老名字。期待!其实,当地人已经后悔了,可是再改原名也并非易事,违背规律要遭报复,还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

        那些大事情,咋说咋有理,我只能有些想法,不可左右,所以,还是说说我的安徽来去的自由感受吧。

        记得德国有位叫海德格尔哲学家曾说:人要在世间诗意地栖居。而获得的途径常常是通过构造一个“家”开始的。我觉得:在人已老骥,伏枥难行,大江东去,金乌西坠将至之时,要做到从容老去,要做好几件事:立即去想去的地方看看;讲出想说的故事、记下应该记录的事情;要突出主观为自己活着;把羡慕的人与生活,变成被别人羡慕。走出呆腻的城市,让生活有趣。毕竟,这世界上,好看的人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却少。旅行,是学习和看清世界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安徽,古居,像是一种执念,更像是一种瘾,你不去,它便召唤你,召唤你,直到你寻踪而至。何况这还是生我养我母亲的家啊。因为,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再做了。我不畏颠沛流离,只为看你一眼——安徽民居。

        一个人,虽然停在原地的理由很多,可是,“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就是在岁月不饶人中,也不饶过岁月,就是坚定一个出发的理由:后半生我要走得很远很久,懂得更多更深,笑的最真最美。为此,花了那么多时间与金钱去旅行——到安徽,就是为了实现我自己可以那么平凡,却又可以不平凡。人,要么折腾,要么,平凡。不折腾,拿什么去回忆?拿什么把深藏在心中酸甜苦辣的故事讲出来?远方的安徽若是吸引你,那就去折腾吧。安徽的家若吸引你,那就去折腾吧,因为,你上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很多事情再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嘴巴和腿不听使唤的那一天真可能会来的很快。

        上篇:人文故事

        三河古宅出名人

        2018年4月19日10:50分,合肥,天气晴,气温快近30度。接站的是黄山市国旅一位30岁左右干瘦的男导游李健,他指挥我们的大客车来到了合肥市西南40多公里的第一站景点——肥西县三合镇。

        自清代1661年以来,安徽以长江为界划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皖南:铜陵,黄山,池州,芜湖,宣城,桐城;皖中:六安,合肥,安庆,巢湖,马鞍山,明光;皖北:阜阳,亳州,淮北,淮南,蚌埠,宿州。那个“皖南事变”激战地址就在宣城市泾县的茂林镇。三和属于皖中地区。

        “千年古镇岁月遥 ,人间烟火街巷桥”的三河,是江淮一座典型的拥有2500历史文化水乡古镇。2015年10月荣膺国家5A级风景区。叫“三河”,是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经其间交汇后向东流入巢湖而得名。它源于水流于水,生于水活于水,水是三河的灵魂。啊,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终于来到了戴望舒诗里那种有意境的地方——“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尽管,这天没有下雨,但我也知道,其实,看风景最美的不是雨天,是要看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我就是来看看三河那些古街里有屋檐的古房古巷,终于来与“千年水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民俗画廊”有一场美丽而又轰轰烈烈的相遇,那么多的古色古香徽派江南建筑,在“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城墙、古庙宇、古炮台、古茶楼”的“八古”独特景观里,格外醒目又突出。在旖旎秀丽的水乡风情中,依旧演绎着不朽的昔日芳华。我要手舞足蹈了,因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啊!

        三合镇面积不大,景区才2.9平方公里,全镇人口7万,景区居民更少。景区是个由北向西沿河的狭长地带。我们游览的路线是这样:从仙归桥开始——仙姑楼——古西街——老酒坊——路过董寅初纪念馆——刘同兴隆庄——徽派小区——三县桥(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合众巷——小南河步道——双子树 ——望月桥(据说每月十五月圆时,桥上望月许愿,据说可以望见三个月亮:天上的,水里的,人心中的。桥旁是高7层古塔“望月阁”)——大夫第——国粹楼——古南街——杨振宁旧居——八扇街——万年街——孙立人故居——古娱坊——洪大巷——鹤庐——鹊渚廊桥——万年台——午餐后结束回原路

        在此之前,我对“三河”这个地方真的一无所知,作为江南古镇,我耳熟能详的是: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也知道皖南的江村、宏村和查济等古民居。也去过其中的周庄、西塘、乌镇等。也许低调,也许无名,它才犹如一块儿遗落的璞玉,躲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郊区,独留一份与众不同旖旎秀丽的水乡美景,独留不变的淳朴民风。这,随处可见的皖中老宅淡墨浅彩,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从古西街走入才发现,这位默默有2500年历史的古镇,其实像一位清水出芙蓉的美人,天生丽质,尽管她没有锦衣彩裘披挂,但仅以三条河流束腰,就显得要多婀娜就多婀娜。小南河里,一只只载客的观光游船,正犁开如少女明眸一般的碧波,静如处子那样的的幽静,飞溅而出一串串晶莹浪花,落入岸边柳影,落入临河而落古香古色三河民宅的幸福生活里。这位枕水而居的佳人,一下惊煞了来人。

        古西街全长有500多米。尽管在繁华闹市司空见惯摩天大厦,可只有当你踩在脚下青石板铺就的古路上,你才会知道,你找到了“徽”家的路,三河古镇古老徽味,从未褪去。忽然发现:每户每家门口上方都挂有一个灯笼,哦,原来是一个家庭标识牌啊!这灯笼的正方写的是这家男主人的姓氏,而灯笼的后面则是这家人的祠堂名或群名。要找人一定会很好找啊!

        身临其境,我看见了皖中地区已少见的晚清徽派建筑群!这儿,无一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延伸的青石路光滑圆润,闪闪发光;十里长街深巷幽远,青苔鲜活。这些和雕花彩绘梁檩椽柱、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白色醒目马头墙和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门楣的八角挂灯,一起构成了古街古道古巷古桥古宅组合的皖中地区独特建筑风格的“古镇核心保护群”,成为皖中地区具有晚清历史风貌、保存古徽派建筑特色最完整的水乡古镇。

        这儿民居多是由安徽特有的黑、白、灰、棕红、土黄5种颜色组成,分为室内外两种建筑色彩形式。室外建筑色彩主要以黑、黄、灰3种色系构成。灰黑色的瓦、灰黄的砖墙是民居外部结构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内建筑色彩主要以白、棕红、黄3种色系构成。

        最先进入参观的是刘同兴隆庄。老字号的刘同兴隆庄就在这西街上,刘同兴隆庄又叫做“刘记布庄”、“刘记米铺”,是清末古西街一家著名的商家。“同兴隆”是这个庄子的商号。庄子主人叫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兄弟五人。其中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就居住在这座“刘同兴隆庄”。门前一副对联很讨巧:“柜上长添新货色,门头不改老招牌”。反思一下,那些朝换夕改店名的商家,都不会真正挣到大钱,老招牌其实就是财富啊!可惜,好多商家不懂的此理,做买卖也要有文化。还有一副也好:“扯布舂粮,吃饭穿衣天下事;公平和气,价廉物美贾中经。”

        整座建筑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当年,借助三河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曾经是店铺林立富贵地,花团锦簇温柔乡和“皖中商品走廊”。像丰乐河、杭埠河通过小南河黄金水道,将千里百地的山货、水货、瓷货、窑货、稻米、丝绸、竹木等等源源不绝地运达三河。再辐射十里八乡,万户千家。刘同兴隆庄生意十分兴隆,进进出出,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大米的日运销量可达五百多吨,年收入数万银元。此外,还开有盐铺,瓷器店,当铺等,是古镇最有名气的商家之一。
    三河古镇的千年历史积攒了丰富的人文底蕴,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旧居。建筑上,布局多为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呈狭长型,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码头河道辐射形成数条仿古步行街,各院落有北方合院形式,不失南方天井院落,具有徽派风格的建筑特点。旅游景点也是以街巷、古桥、民宅旧居闻名,其中,颇有名气的刘同兴隆庄,房屋结构就代表了皖中徽派的建筑特色。它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与皖中地方建筑相结合,自成建筑体系,每两进房屋之间都留下天井,自成独特排水体系。同时,也寄寓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商理念。

        一人巷里出奇人

        到三河必到“一人巷”。三河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有一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它就是“一人巷”。因为在此走过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杨振宁的足迹。古南街上80米幽深的一人巷,窄窄长长的,两边高高的古老马头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中间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旁边就是科学巨匠杨振宁教授在国内唯一的旧居地。旧居大门的对联上:“难忘小桥流水虽梦寄他乡能彻悟人间物理,依然赤子丹心知根留此处继赢来海外声名”,十分深刻说出了这位闻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和三河镇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使他的旧居成为景区最大的看点。

        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镇三河南街417号,坐西朝东,规模不是很大,左右也就是三间大瓦房的宽度,没有耳房,但前后却有五进之深。其前身是原来的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民间宅院,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循两级石阶而上,抬眼便可望见门楣上的“杨振宁旧居”字样,木门格扇,镂刻雕花,颇具古朴意境,踏进门来,三进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铺展开来,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一眼就能穿过中厅直到后院后厅。前厅右侧,一帧杨振宁博士巨幅照片占去半个墙面,穿过天井就是中厅,这座二进房屋是整个旧居的主体部分,偌大的厅堂内,自左而右陈列着图片与实物资料,从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详尽记录杨振宁先生大半生奋斗历程。从古镇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伟人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海外游子风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第三进是按原样恢复的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杏园和后厅是少年杨振宁读书起居的地方。打开杏园里的后门,亦通一人巷。而这也是小杨振宁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

        来此看看,找找,有着一种震撼,你才会知道什么叫人杰地灵,你才会思绪延伸,看到这走出去那位传奇而又多面的杨振宁。

        奇才杨振宁。5岁,居然识得汉字3千;1929年,中学(在现北京市第31中)时代可以背诵《孟子》全文。1928年熟背《龙文鞭影》;居所的重要,不言而喻,早在1937年,三河给予杨振宁是温馨安全的家;早在75年前,清华园给予少年杨振宁的,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成了清华大学教授。那年秋天,7岁的杨振宁,踢踏着北平的黄叶,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杨振宁在那里住了8年。墙外,是个动荡的乱世;墙内,男孩奔跑在青砖灰瓦间,爬上过每一棵高高的杨树。194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晚年的杨振宁还再一次回到三河,又一次在一人巷里寻觅过逝去的少年时光。 

        天才杨振宁。所有的竞争到终极,都是天赋的竞争。杨振宁的十三项诺奖级别的学术成果,向世界证明了十三次,这是个天才。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他,应该被世人崇拜。他有着传奇人生,作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作为世界级首屈一指的科学大师,杨振宁近乎拿到了一个科学家所拥有的最高荣誉。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成就、荣誉、职务和贡献无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还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杨振宁还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1957年,对于中国人其意义也绝不亚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请记住丁肇中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的讲话“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浪漫杨振宁。他是个奇才,但又有着吸足了人间烟火气的荷尔蒙和喷发七情六欲的鲜活灵魂。在2003年杜聿明掌上明珠、他前妻杜致礼因病去世后,时隔14个月后,他用美国人的浪漫,用太空人的霸道,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一场令人瞪目结舌、我行我素、轰轰烈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的忘年婚恋。对这段遭到不少人非议的婚姻,杨振宁处之泰然,幸福地把翁帆说成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延长”。成就了一段传世的佳话。2007年对旧居进行第二次修复时增加了“人间晚晴”内容,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故事最吸眼球。

        挨骂杨振宁。有人说:一个23岁靠着国难赔款出国的公派留学生,37岁问鼎了诺贝尔物理学奖,40岁加入美国国籍。在他的壮年时期一直拒绝各种回国的邀请,到81岁归国养老,82岁迎娶28岁的中国花姑娘,95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人的身份。祖国召唤他50年,父亲劝了他20年,吃瓜群众哀叹天朝失去他60年。到他95岁这年,毅然回头说“我回来了”时,噼里啪啦,西瓜皮打了他一脸“你这时候回来,还有个卵用”。怎么看,这都像一个把祖国母亲当备胎的故事。哪怕是爱国,也像季末打折大甩卖的爱。

        其实,当别人遗忘了他的科研成就,热衷他的私生活时,这些被诺贝尔奖明码标价货真价实的成就,给了他巨大勇气与喜悦,如炉火一般持续燃烧,让他能应付这个世上一再遇到的敌意与误解。

        我觉得:说别人,先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说名人,先掂掂几斤几两,你懂什么!我尊重杨振宁,他为这个世界留有着伟大的分量!我喜欢他在三河的家,像牵牛花的木架,爬山虎的壁墙,让他成名成家。尊重不同价值的观念,尊重人家个性异差,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毕竟,如杨振宁说:走了很远的地方又回来了。小时候他住在清华大学,赴美求学后留美任教,2003年又回国定居,在清华园一栋命名为“归根居”的小楼里。一生画了一个圆。

        贵门杨振宁。都说寒门出贵子,其实商、官家子女出人头地的更多。徽商全国有名,有了钱,家庭文化涵养极重要,就会更注重孩子文化教育。杨振宁就有个与生命成功结缘还很牛掰的家庭:1922年,10月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典型书香门第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杨家驹,任过太湖县的小吏;祖父杨邦盛,十八岁参加过科举考试,后来投靠合肥人段芝贵的门下,又跟随在其任黑龙江巡抚后,客死东北。父亲杨克纯(字:武之)在杨振宁未满周岁时,考取了安徽留美的公费留学生。1923年,杨振宁两岁时,杨克纯入斯坦福大学。1928年,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的杨克纯,乘船归国。先后出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母亲罗孟华,三河人,念过几年私塾,1919年她在合肥和杨武之结婚。可谓杨振宁第一位启蒙老师。

        见多识广也是启蒙。这位最早在1928年就见识到上海花花世界穿梭奔驰的汽车,第一回尝到香蕉,第一次喝到牛奶,第一次吃到牛肉,也第一次看到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当然,这位还第一次看到美丽鼓浪屿的少年,自然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会比一般人起飞的更快,何况他还有着神一样的天赋。杨振宁回忆:“我还记得6岁时,合肥城西北1/4几乎没有人,有很多农田。……那时,除了比较荒凉外,合肥城也无电话、电灯,更没有看见过一辆汽车。……1928年父亲从美国回来,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所以我母亲带我,由我叔叔护送,从合肥经过芜湖,坐江轮到了上海,去接我父亲。到上海和后来到厦门的经历,可以说使我从18世纪一下子进入20世纪的初年,第一次在上海看到这么宽阔的大马路,第一次看到汽车,第一次看到抽水马桶。”  

        1938年夏在昆明,16岁的杨振宁先上昆华中学,秋,考取了昆明西南联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遇到了物理学的启蒙恩师吴大猷教授。1942年20岁毕业;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194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杨振宁回忆:六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

        他有一位爱国的父亲,小时候就教他学会一首五四时期的歌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泱泱大国,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1957年—1962年,杨振宁获得诺奖后,已重病缠身的父亲杨克纯三次奔波日内瓦,带着天朝统战部门或明或暗的建议,揣着自己心头未灭的那份使命感,劝说杨振宁归国。第三次见面时,杨克纯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1973年,杨克纯病逝在中国。杨振宁说,“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牛掰的杨振宁有牛掰的话与事:

        1,杨振宁看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讲的20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获得了惊人的新奇结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对年幼的杨振宁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有一天,他严肃认真地跟父母亲说;“我长大了,也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果然在1957年他35岁时,获得“诺”奖。

        2,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记者问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杨振宁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3,见到过伟人毛泽东。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杨振宁。杨振宁十分吃惊地发现,毛泽东竟然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那天,他跟杨振宁兴致勃勃地讨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问题。毛泽东把身子靠近杨振宁,爽朗地笑着说,在中国,那些古代哲学家们,也曾试图解释过物质的结构。看吧,像神一种的奇人,总会有阳春白雪般交流的共同语言呀!

        杨振宁的摇篮--旧居

        总有一种遇见,懂我想见——这就是杨振宁故居。说起来,杨振宁祖籍不是庐州府(合肥古时名称),而是在凤阳府(现安徽凤阳县,朱元璋出生地)。相隔着 200 多公里,

        他家一共在合肥有三处旧居:一是合肥四古巷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大宅院,也是杨振宁出生地和童年生活地。四古巷宅院共有前后七进房屋,前三进租给了一家中药店,每月可以收点房租补贴家用。后四进自住,杨振宁的父亲,也是在四古巷里长大的。杨克纯是在合肥九中(原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的,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就职于合肥和安庆某中学。1984年,旧城改造,杨家的老房子才全部被拆。

         此房直住到1928年杨克纯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母亲带着杨振宁和一位姓王的合肥保姆到上海接船,随后来到了厦门大学生活。一年后又随父亲搬到了清华园西院19号。1937年7月,杨振宁念完高一正放暑假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杨武之一家逃到合肥。1937年秋季开学,杨武之赶往长沙,清华拟在那里复校,而杨振宁则在合肥插班庐州中学高二。11月初,日机空袭合肥加剧,庐州中学被迫分迁皖西和三河。杨振宁兄妹5人和母亲及叔叔家均到三河镇暂住。白天,杨振宁往返镇东的张家祠堂,庐州中学在此复课;晚上,母亲则在灯下缝缝补补,并陪杨振宁兄弟温书。

        几十年后,杨振宁博士从美国回国定居,仍然选择住在清华园里,算是归去来兮。

        第二处房在北油坊巷。杨克纯身为大学教授,积蓄一般都是放到精于商业的二弟——杨力磋那里进行投资。1936年,杨力磋花了2600块银元,在北油坊巷(位于现在李府后墙东北角约50米处)为大哥买下一处房产。抗战爆发以后,杨振宁一家回到合肥就是居住在那里的。也已不复存在。

        第三处老居。目前仅存的只有三河杨振宁旧居一处。是杨振宁15岁在抗战时为躲避敌机轰炸,随学校转移到三河,与母亲一同寄住的地方,大约住了近两个月,原先是孙大生老字号药铺。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是三河人,杨振宁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回三河小住。是江淮地区常见的普通民宅。

        老街深处藏官人

        热闹的三河,由于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便捷的水上交通,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商业极大繁荣:岸上,五里长街,百铺相连;水上,桅帆林立,樯橹穿行;前门店铺,后门码头,临水建房,河街相连,素有“皖中商品走廊”、“小南京”、“小上海”之美誉。而且,这繁荣还随着清末一批在近代史上功勋卓著的淮军将领青睐,被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使得三河古街巷十分有名:水乡古镇那种“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狭窄有味。马头墙上挑出飞檐格局,至今保留完好,李鸿章粮仓、张树声、潘鼎新旧居仍保存完整,刘炳章的“鹤庐”修缮如故……

        去了三河才知道:这儿不仅是古镇,过去还是官居多、名居多、遗址多,这也是三河与其它古镇相比独特的地方。如李鸿章家粮仓、两个皇帝曾经过的——二龙古街、还有庐剧——小辞店等传说、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大夫第、韩复榘老师——郑善甫故居……

         当然这儿,最著名和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四景”除了杨振宁旧居、刘同兴隆外,还有孙立人故居和鹤庐。与占地1.5平方公里的古街道、古街巷、古桥以及古民宅一起,组成媲美江浙水乡的徽味“小桥、流水、人家”。

        孙立人故居。这座故居建造的依据是他家谱里一副对联“龙舒绵世泽,鹊渚振家”建的,其中龙舒是合肥舒城县,鹊渚是三河的古城,其实是一处纪念馆。他真正的“孙立人故居”是座落在庐江金牛镇金牛山南面,坐北朝南,两进房屋,为四合院回廊结构,前5间后11间,一共16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整个故居为木架结构,青砖小瓦,走廊及房内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风格。

        三河故居位于八扇巷,青砖小瓦,景色别致,是典型皖中徽派建筑,共有前后两进,进门迎面立着孙立人将军身着戎装的蜡像。

        看介绍:他1900年12月8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曾任陆军总司令。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西方军事学家誉为"东方隆美尔"。亦是三合镇走出的抗日名将,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 。

        鹤庐。位于三河古南街,是四川总督、淮军将领刘秉璋的故居。此人曾经在三河有上百处宅院,此处是后来唯一被保留下来的,重新修葺后对外开放。鹤庐有取闲云逸鹤,择良木而起的寓意。此庐内有他生平的事迹以及一些当时留下的武器设备,图文资料等。庭院布置与室内装饰简约清新,仍保持着百年前主人的悠然气度。

        战争遗址。别看现在古镇悠悠,游客如云,全然悠闲福地。殊不知,没有高山掩护的三河另一个出名点就是战争!作为兵家必争战略之地,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鹊岸之战”就发生此地,真可谓战争与和平,一对孪生兄弟啊!三河古称“鹊渚”、“鹊岸”的名字,就是与战争有关。上溯公元前537年,《左传》记载:“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冬,十月,楚子以诸候及东夷伐吴。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由于吴国名将伍子胥率军在此击败楚军,吴国自此形成春秋霸业。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

        再上溯百多年前的1858年秋,陈玉成在此大败湘军悍将李续宾,鏖战10昼夜,曾国华、李续宾先后毙命,湘军6000余人全军覆没,创下著名的“三河大捷”。可参观的三河大战风云馆、太平天国指挥部(英王府),在告诉后人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此刻,忆太平英雄往事,看城墙云卷云舒!我那颗关注历史风云跌宕的心也不由激荡起来!

        还要说一件事:这处古镇还是一个消失过的古镇。很奇怪沿河有好几栋3、4层新派徽楼,导游说:这都是灾后新盖的居民楼。原来在1991年7月连续暴雨中,古镇遭到过灭顶之灾,外电的大标题:“曾经在地球上消失过一个多月”!在一个月的抗洪里,三河人不仅胜利了,还发现一个奇迹:那些三河的古桥们,尽管经受了一个多月的浸泡、冲刷,居然全都固若金汤。全都是“不死的古桥”!原来三河一带古代造桥技术中,那些大工匠用了一个“地方潜规则”秘笈:当年造桥用的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粘结剂,是用三河土鸡蛋清与三河糯米饭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的特制尤物,具有超强的粘结性能;研究发现:它的粘结性能,甚至赛过了现代的水泥呢!了不起,为后人积德的三河前辈们!

        不由想起三河城隍庙那幅清朝文学家孙维祺所作的楹联:

        为善应昌,设或未昌,前人余殃,殃过必昌;

        为恶应灭,设或未灭,前人余德,德尽自灭。

        横批:嚇,由你算吧!

        要离开三河了,我还有什么呢?

        我会记住:“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楼、古戏台、古城墙”等为代表的江淮地区特有的“八古”景观;

        我会不忘:“伍子胥三河击楚军”、关于“张献忠三河建水师”、关于“三河大捷陈玉成”的故事;

        我会惦念:堪称“三河旅游之魂”的老石桥:三县桥、三孔桥、三河桥、望月桥、绿波桥、春波桥、济公桥、天然桥、鹊桥、双桥、鹊渚廊桥……;          啊“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的三县桥真棒呦。

        我会烙下:三河古镇上的古民居——木板排门门对门,狭窄街巷巷连巷,徽派风格建筑美,白墙、黑瓦尽朝阳。还有那一条只能一人通过的“一人巷”呢;

        我会想起:古民居里摆放的打草鞋的筢子、烧灯草的灯盏、女子出嫁时的鞋桶、古时送礼用的礼箩、取暖用的烘箱,直令自己逆时光隧道而回溯如梦如幻、遐思万端……

        我会闻到:杨振宁旧居厢房窗边那根留有一段焚烧痕迹门柱上的糊味。这是杨振宁当年读书用功忘事,炉火烧着门柱的“杰作”。

        对了,美食很多,我仅吃过用油炸过的米饺和象1976年在上海尝到的小馄饨味道,就美住了,可谓是:“小巧宜人,色泽犹是金镶玉;清香诱我,口感原来嫩带酥”.闻名古今的“三河米饺”,那“以籼米粉制成饺皮,以三河的豆腐、巢湖的鲜虾、土猪精肉做成的馅”的滋味,那“外焦、中软、肉香,生肉馅炸熟而米饺不糊,吃起来外焦内软,而且不滴一滴油”的特点,令我久久难忘……

        这的小吃和土菜很有名气和特色,消费不是很高,还有茶干、米酒也算是真正地道的特色。下次来一定要补尝什么:小粑粑、酥鸭小刀面、三河酥鸭、蒸臭干、蒜苗烧黄鳝、红烧田螺、红烧菜鸽、蟹羹蟹黄、炖老鸡、炖蹄膀……由于是安徽行第一站,也没有在这购物,后来听旅游车司机说:三河镇的特色土产品不仅多,还最便宜,安徽人都来此购物,可见千年古镇的民风、商风、素质、厚道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多么强大,在许多景区已难见到,后来一路上的实践、比较,果然如此。后悔莫及。

        总结:

         名气上,三河古镇或许不是最美的水乡;建筑上,也算不上最经典的明清徽派建筑群,却是最有徽风皖韵特色的不一样的水乡,最有故居文化故事的徽家,最能引起你兴趣再思考、学习的动力,我喜欢!不最注意处往往才会有着最值得注意的感受。旅行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走马观花看过多少东西,而是知道了、悟出了和写出了多少东西。

         最后用两幅楹联当做本文结束和对皖中首镇——三河水乡的依恋吧:

         其一:梦里水乡,三条玉带洗明月;

                     江南画本,满眼诗情溢古风。

         其二:咿咿呀呀,橹声催醒三河梦;

                     平平仄仄,联韵唤回古镇春。

psb.jpg

(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