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起,对那些电视、报刊媒体的主持,尤其是媒体专栏主持羡慕和向往不已,有一种离自己非常遥远和需要仰视的感觉。但真没想到,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我,如今也当上了媒体专栏主持。

  我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永远割舍不下的情结,自1986年从部队退伍回来,被分配到铁路系统基层单位工作后,第二年,便开始与媒体打交道了。

  铁路企业一贯重视宣传工作,尤其是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单位组织知道我在部队担任过文书,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后,把我列入到了宣传报道员的队伍当中,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不仅让我参加单位举办的新闻宣传写作培训班,还选送参加地区、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新闻宣传写作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写作锻炼,使我对新闻宣传的敏感性、时效性,写作的技巧性,以及寻找新闻写作的由头和切入点的能力逐步提高,我的首篇宣传报道稿《小学生出走之后》于1987年11月11日,被《南昌晚报》刊发后,编辑老师龚江南不仅给我寄来一份报纸,还寄上一封点评、肯定和鼓励的信件,我的写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写作激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次年就有上百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从几十字的豆腐块,到几百字的小短文,到千字文,陆续在各类报纸上予以发表,逐步发展到了报纸以半个版面,或一个版面的篇幅刊发我的文稿;杂志则以二个版面、三个版面,甚至四个版面的篇幅、图文并茂的刊发我的文章。短短的二年多时间,我由一名普通职工、业余通讯员,很快被调到基层单位党办负责宣传工作,几年后再由基层单位调任上级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随着稿件发表数量的增多,注重提高稿件质量至关重要,也是我倾力经营和打造的重点。从写新闻小消息、小言论,到现场短新闻、小特写,到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和社会调查,逐步向散文类的随笔、杂谈及文艺评论等文体迈进,不断拓宽写作思路和写作文路,写作文体和文种更加宽广。我作为一名普通通讯员,先后被《南昌工人报》《经济晚报》《江西日报》《铁道文秘档》《工人日报》《新华社》等地市、省部和中央媒体聘为特约通讯员,并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1990年2月17日,我撰写的社会新闻《南昌市工人文化宫免费为观众存瓜子》被《中国环境报》刊发;1990年11月15日,我撰写的人物通讯《愿做路基一卵石》,被省级主流媒体《江西日报》刊发;1995年2月18日,我撰写的新闻特写《春运高峰大棚车》,被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刊发; 1995年6月24日,我撰写的市场经济热门调查《“庐山号”咋没“火”起来》,被中央主流媒体《工人日报》新闻周刊“头条新闻竞赛”刊发,使稿件的质量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开始发表一般性的小消息、小言论、小通讯,到参加各类报刊组织的征文活动并入选,1990年2月6日,我撰写的《向塘车站传出一则新闻,通勤职工自费打“的士”上班》入选“博士伦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1991年8月15日,我撰写的《刹刹企业“内盗风”》,入选《南昌工人报》举办的“群言堂征文”;1991年5月23日,我撰写的《细心的毛文源》,入选《人民铁道》报举办的“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征文”;1991年8月22日,我撰写的《运营教授》,入选《中国劳动报》举办的“青岛杯征文”;1993年4月13日,我撰写的《以情感人的站长》,入选《人民铁道》报举办的“综合治理杯征文”等。再到中央媒体采用我的稿件,尤其是1995年我撰写的新闻调查《“庐山号”列车改变运营观念,靠优质服务争客源》,被《人民日报》刊发,并加了近300字的编后语:这是一篇读来饶有兴味的报道。文章的实质是,既然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摆到了经营者面前,要赢得效益,关键之举就是提高服务水平。如今,公路和铁路之间在中短途客运上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确有些两军对垒的味道了。不久前,我们报道了上海至杭州间假日旅客列车启动,今天又添上这篇对“庐山”号的报道,从中既可看出市场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一些单位的服务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在文明服务上的差距更明显。要做到优质、文明服务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上海铁路局的同志对此有认识,上海、南昌两翼齐飞,我们希望看到更精彩的续篇(1995年,当时的南昌铁路分局隶属上海铁路局管理,1996年8月8日正式成立南昌铁路局并直接归属铁道部管理)。由此,更加激发出了我的写作欲望。不仅写作篇数和向新闻媒体的投稿数量大幅增多,稿件质量也越来越高、份量也越来越重,当年就被各级新闻媒体刊发稿件300多篇,其中中央级主流媒体刊发近百篇。

  由于工作出色,成绩优异,我先后被调到铁路局具体负责文秘、信息调研、值班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岗位变了,工作性质不一样了,但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笔耕。应该说,爬格子已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源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剂。同时爬格子也提高了我的素养、增强了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工作上受益非浅、在生活上充实了许多、在交朋结友上增强了自信、在业余爱好上提高了品位。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变动,我从负责文秘工作岗位,调整到了工会工作岗位,由过去服务领导、当好参谋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群众工作和组织的职能。这样一来,领导的讲话不用写了,公文处理少了,经验材料和总结也写得少了。做了多年的文字工作,一下静了下来不干了,刚开始还真的有点不习惯。

  正好自己平时喜欢交朋结友、练练书法、搞搞收藏,并在这方面有不少偶感、心得和体会,如果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收藏方面写一些散文类的随笔、杂谈及文艺评论,与藏友交流、让读者共同鉴赏不是很好吗?

  想法一定,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整理资料、收集素材、动笔写稿了。写文章对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论是写领导讲话稿、经验典型材料或总结,还是新闻通讯报道或散文类的随笔、杂文及文艺评论,适销对路很重要。为此,我主动与有关专家、学者、藏友联系、沟通、交流,向《收藏》《中国收藏》《人民铁道报》等媒体的编辑老师学习、请教。大家的帮助、指导、沟通和交流,就像春风化雨般,一下子让我的写作成熟了许多、思路开阔了许多、文笔流畅了许多、内容丰富了许多、知识面拓展了许多、趣味性浓了许多。近几年来,我撰写的有关文化、艺术、收藏等休闲类的随笔、杂谈及文艺评论等散文达几十万字。2012年底,经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讨论批准,我荣幸的成为了江西省作家协会一员。同时,中国收藏类权威杂志《收藏》和《中国收藏》的编辑老师,不仅相继与我约稿,还分别将我撰写的《眼力助我再得冯杰画作》稿,以三个版面配相关照片,在《收藏》2012年第3期杂志上予以刊发。《中国收藏》于2011年第8期,以三个版面配相关照片,刊发了我撰写的文稿《那年,出本画册不容易》,文章发表后,在藏友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13年2月初,江西主流媒体《大江周刊》李总来电告知,为响应文化强国战略,适应和满足读者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该杂志打算改版,并开辟和全力打造一个文化、艺术、收藏栏目,想邀请我冠名主持该栏目,并帮助拟定栏目方案,取一个既时尚、又通俗易懂的栏目名,同时负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开栏话,问我有没有时间、精力和信心做这个栏目。我告诉他,自己目前已有相关收藏方面的文稿10多万字,并且还在不断创作,支撑栏目不成问题。所以,我与《大江周刊》初步达成了开辟并主持收藏栏目的共识。

  为能办好收藏栏目,我把这一消息及时告诉好友们,并发动周边的文友一起帮助拟定了几十个收藏栏目名。如启慧斋主话收藏、启慧藏说、藏海拾贝、话收藏等。最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将自己的斋名——《启慧斋》,冠入栏目为:《启慧斋藏话》,经与《大江周刊》李总协商后,同意并确定下来,该杂志为月刊,于2013年3月初亮相。

  随着《启慧斋藏话》文化、艺术、收藏栏目的首期问世,我当媒体专栏主持的梦想和愿望已成现实,并如释重负般,人一下轻松了许多。但我知道,要当好一名优秀的专栏主持,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学问、聪慧的才智、诙谐的幽默,更需要有充沛的精力,认真负责的态度,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应变处事能力。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中去锻炼、去实践、去提高。


  附一:《启慧斋藏话》开栏的话

  附二:《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主持人谭慧

  ——致各位老师、专家、藏友与读者


  《启慧斋藏话》开栏的话



  收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从年少轻狂时的意之所至、趣之所载,到如今,收藏已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一种心情、一种情结、一种生活、一种热爱、一种痴迷。在我眼中,无论是造型怪异的奇石根雕,还是墨浓纸淡的书法绘画,或是精工细描的青花瓷器,都通身氤氲着古老而神秘的旧时气蕴,是一种留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方式。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收藏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兴起,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浮出水面的“宝物”也越来越多。真正的瑰宝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对于想要陶冶性情、爱好品鉴的藏友们来说,现在的收藏市场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要学会如何去芜存菁、如何弃假留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鄙人不才,斗胆借江西主流媒体《大江周刊》辟《启慧斋藏话》栏目,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藏之旅中的心得、体会。

  愿以藏结缘、以藏会友、以藏益智、以藏悦心,共享藏宝收珍,同解人世百味。

  2013年2月谭今居士写于启慧斋



  《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主持人谭慧

  ——致各位老师、专家、藏友与读者

  千年古城豫章,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遍布、文物广博,收藏队伍壮大、人数众多。

  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春潮,响应政府以文化兴国的战略思路与部署,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主流媒体《大江周刊》辟《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积极引导藏友正确收藏、理性收藏,进一步增长人们对收藏品的鉴别能力、了解收藏的基础知识、普及收藏文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013年初春,《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带着江南杏花春雨的清芳,借助《大江周刊》主流媒体提供的平台,终于出炉,并以独特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一路走来,栏目主持人尽心竭力,每期都为藏友和读者们送上不同的“收藏文化大餐”:其中既有鲜活有趣的收藏故事,又有点评到位的知识典故;既有精美绝伦的藏品欣赏,又有艺术大师的介绍访谈;更有栏目与专家、老师、藏友、读者的互动栏目,以及大家对收藏盛宴背后的真知灼见。作为连接藏友、玩家、读者之间的桥梁——《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得到广大读者与收藏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

  度过盛夏的火热,染过深秋的金黄,逐步成熟的《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从开辟初始,由《乐活人生》中的子栏目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主栏目,下设名家、藏家、藏商、藏杂论等子栏目,并打造成文化、艺术、收藏类的品牌栏目。同时,以崭新的面目,即将迎来新年的一季早春。

  为打造强势媒体,提高媒体的品味与品质,使其进一步转型为中高档的综合类传媒,以便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读者,以及服务于人们不断提升的文化生活需要。《大江周刊》将与《赣商》,强强整合为全新的《赣商》。因此,《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也将告别《大江周刊》,转至《赣商》杂志,继续作为主栏目,服务广大藏友与读者。

  离别在即,浓情依依,难舍一路走来的美好情谊。在此,作为《大江周刊-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的主持人,对给予我信任与支持的刊社,对给予收藏栏目厚爱的各位老师、专家、挚友,对给予我青睐与厚爱的广大读者与藏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花开《赣商》,《启慧斋藏话》收藏栏目,将为您带来全新的感受。

  首先,收藏栏目将为您奉上更专业的收藏知识、更真实的收藏案例、更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更有趣的收藏故事。

  其次,栏目还将从不同的高度与各个侧面,用不同的视觉与角度,客观、全面、立体的,把引领潮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在工作、生活、事业等方方面面的故事,通过文字与图片,以连载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与社会。

  明朝春暖,来年芳香,各位老师、专家、藏友与读者,我在《赣商》等您!

 

                 2013年12月,启慧斋主写于自赏书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