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概念里,貉就是一丘之貉。语出《汉书·杨恽传》:“ 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貉”是“一丘之貉”不是什么好东西。

  貉到底长什么样呢?据介绍: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狐。体色乌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

  《本草纲目集解》:“时珍曰∶貉生山野间。状如狸,头锐鼻尖,斑色。其毛深浓温滑,可为裘服。与獾同穴 而异处,日伏夜出,捕食虫物,出则獾随之。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复寐, 故人好睡者谓之貉睡。俗作渴睡,谬矣。俚人又言其非好睡,乃耳聋也,故见人乃知趋走。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貉长得像狐狸,头小鼻子尖,毛色斑斓而且温暖光滑,可以制作裘服。还说,貉与獾子在一个窝里,但不在一起睡,白天休息夜间出来,吃的是昆虫一类的东西,貉出来的时候獾子一起跟随。而且这貉贪睡,所以人们形容人好睡者为“貉睡”。

  “貉出獾随”这是李时珍说的,不知真假,只当趣事言说吧。

  貉除了“一丘之貉”外,人们获取貉主要还是为了取其“深浓温滑”的皮制皮裘吧。自古以来皆是。

  《诗经 豳风七月》也不例外,是一首很长的关于农事稼墙的诗。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节录)

  四月里远志抽穗,五月里知了鸣叫。八月庄稼收获,十月树叶飘落。十一月打貉,剥取狐狸皮,为公子做裘衣。十二月集合众人,继续去打猎。将打到的小猪留下,将猎到的大猪献给王侯。

  看到了吧,貉和狐狸一样是为了获取它的皮毛的。不由想起庄子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著名论断。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用有无用的好处,比如“拥肿而不中绳墨”的樗,得以生存,而有皮“深浓温滑”的貉则难逃被捕获的命运。幸也?悲也?人?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