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总是和羊连着的,《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小雅 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小雅 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小雅 生民》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小雅 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周颂 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诗经》中提到牛七处,有六处就是和羊在一起的,羊是“六畜”之一,牛自然是。羊是祭祀的主要牺牲,牛也是。牛对人类的贡献比羊更大,和羊一样不仅仅提供奶制品、食用肉,牛在农耕文明时期还担负着耕地的职责。所以以牛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牛就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勤奋踏实、任劳任怨的象征。

    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七十年代“革命的老黄牛”都是取其意歌颂有牛品格的人的。

    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牛就是农耕文明的的重要标志,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关牛的词语也是“汗牛充栋”,选几个有趣的不妨有趣一下。

    有故事的牛是“庖丁解牛”那叫“游刃有余”,“牛郎织女”那叫“银河相会”,“对牛弹琴”那是“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想说一则管仲的故事,和牛有关。管仲乃华夏第一宰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齐国之霸主地位,其功劳不仅惠及齐国,其治国的理论至今仍为人所用。可是在称霸的过程中,管仲所为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君子的,比如伐楚,旗号当然是“替天行道”找的理由居然是楚国没有给天子晋献“包矛”,就是祭祀时包裹贡品的茅草。楚国没有进献包矛久已,向来无人问罪,管仲伐楚没有理由,就搬出了这条看似严重实则无谓的理由,楚王不理解,所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牛角挂书”的故事很励志,语出《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和“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有一拼。

    至于“牛鬼蛇神”、“ 九牛一毛” 、“初生牛犊不怕虎”、 吴牛喘月、钻牛角尖、泥牛入海、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二虎之力、杀鸡焉用牛刀等等“多如牛毛”的 “牛”语闲来再表。

    还是看看《诗经》中牛吧。

    《小雅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节录)

    大意:

    谁说你没有羊呢?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没有牛呢?七尺长的大牛就有九十头。你的羊群走过来,只见羊角叠交而聚。你的牛群走过来,只见牛耳摆动不已。

    牛羊成群,竟是用羊角聚集牛耳摆动来形容,别开生面,耳目一新,怎不教人向往,那是蓝天白云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

    《小雅 生民》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节录)

   大意:

    姜嫄把自己的儿子后稷弃置在小巷里,那牛羊却过来保护他。再把他扔到树林中,伐木的樵夫救了他。把他仍在寒冰上,那鸟儿用羽毛温暖他。鸟儿飞走,后稷大哭。哭声洪亮,响彻大路。

     这首诗是描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此段记述了他神奇的出生,他的母亲“周祖老祖母姜嫄”:“ 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刘向《列女传》),后来后稷向他母亲学习成为中华民族的农神。那保护他的“牛羊”功不可没,要不我们的农业文明不定怎么发展呢。

    牛就说的这里吧,和农业文明的开端相连,恰到好处。